第三百一十章、最讨厌的样子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新海月1字数:4621更新时间:25/04/09 22:11:33
    “好!”

    “那边打了起来,我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接下来就是联络河南天理教,陕西清水教、山东闻香教的教友,秋后一同发动起义!”

    傅皓轩大喜道。

    北伐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没有骑兵想要逐鹿中原,那就是一个笑话。

    吴国脱离了白莲圣国,不等于就和白莲教切断了联系。

    以往的关系,依旧维系着。

    前面北虏入侵,重创了大虞多路大军。

    宣府镇、大同镇、山东镇近乎团灭,京营、太原镇、广西镇、广东镇、开封镇也损失惨重。

    现在正是中原地区,兵力最空虚的时候。

    南边的威胁,也被盟友拖住了,眼下无疑是最佳的北伐时机。

    错过了这次机会,一旦让大虞缓过气来,再想要进入中原就没这么容易了。

    “陛下,联络工作进展不是很顺利。

    大虞对北方各省的控制,远比南方各省严密。

    自从上一次发动起义失败后,分散在各地的教众,就遭到了伪朝的残酷镇压。

    至今都没有恢复元气。

    对我们提出的计划,他们虽然感兴趣,但苦于传教体系遭到重创。

    短时间内,无力发动分散在各地的教民。”

    右丞相杨敬仁一脸忐忑的说道。

    这盆冷水,他是不想泼的。

    怎奈各地的白莲教分支,一个比一个混的差。

    跟着摇旗呐喊还行,指望他们掀起大乱,牵制虞军主力根本没戏。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同天元帝时期的改革,有直接关系。

    虽然天元帝大部分改革都失败了,但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上,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果的。

    在原有的基础管理体系下,强化了里甲制度,恢复了开国初年的路引制度。

    普通人想要出门,先要取得官府发动的路引,极大的抑制了人口流动。

    这种限制制度,同样遏制了白莲教的发展。

    南方各省士绅集团力量庞大,一直都是抵制天元帝改革的主力军。

    本着敌人支持的我就反对,这些强化地方统治的措施,到了南边各省成了一纸空文。

    北方各省因为经常出乱子,地方官想要保住自己的官帽子,本地士绅想要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

    在落实改革政策上,反而执行的不错。

    不同的政策执行力度,直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同样是民怨沸腾,南方各省因为在国朝中期,就取消了路引制度,为叛乱滋生提供了温床。

    北方各省人口流动少,民间串联难度大。

    地方里甲制度又严苛,加上距离京师近,就算掀起叛乱也会很快被地方衙门扑灭。

    “尽量去联络,不光这些组织,其他反虞势力也是我们的盟友。

    只要他们肯起义,一应条件好商量。

    不奢望他们能够重创伪朝,只要能够分散一下敌人的精力,我们就没有白费功夫。”

    傅皓轩皱着眉头说道。

    尽管内心深处,对这样的答案非常不满,理智还是让他控制住了情绪。

    白莲教在北方的分支,遭到了重创,这是现实问题。

    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组织机构臃肿落后,增加了暴露风险,被官府给逮到了。

    这只能证明,这些分支教派高层能力不济。

    不能把盟友的无能,怪罪在自家人身上。

    “微臣遵旨!”

    杨敬仁当即应了下来。

    皇帝降低了预期,接下来的活儿,就好干了。

    只要发动起义,甭管最终结果如何,都会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

    蜀地,白莲教大营。

    “教友联络的怎么样?”

    魏豪一脸关心的问道。

    入蜀作战很成功,棘手的是入蜀之后。

    当地民众对他这个带来杀戮的外来户,并不欢迎。

    士绅商贾,早早就被得罪光了。

    为了稳定人心,他急需获得当地白莲教的支持。

    棘手之处在于蜀地的白莲教分支教派,数量着实有些多。

    无为、龙华、弘阳、弥勒、闻香、罗道……

    各种乱七八糟的分支教派组织,在这里基本上都能够找到。

    挂着同样的名字,实际上相互之间,并没有多少联系。

    搞这么多招牌出来,主要是为了糊弄官府。

    一旦被官府发现,立即换个招牌,重新潜伏在佛道两教中。

    许多教民都不知道,自己加入的教派,就是臭名昭著的白莲教。

    当然,这种不断转化招牌的做法,在糊弄官府的同时,也影响到了教众的信仰。

    相比其他地区的白莲教组织,蜀地的教民信仰,基本上是垫底的。

    当地教民在信仰明王、弥勒、白莲圣母的同时,还信仰了其他各路神佛。

    魏豪挥师入蜀,没有得到当地白莲教策应。

    并非这些人转了性,放弃了造反的念头,而是自身影响力不足,无法完成策应任务。

    蒙元时期,蜀地是抵抗异族入侵最激烈的地区,当地民众十不存一。

    大虞建立之后,人口虽然迅速恢复,但相较于其他省份人口压力还是要小的多。

    别的地区民众揭竿而起,那是日子过不下去了。

    蜀地富庶,当地人口又没超过临界点,百姓的日子还过得下去。

    平常时期传教没问题,要大家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跟着他们去造反,这就为难人了。

    “王爷,我们的人和他们沟通过,效果不容乐观。

    除非我们能够拿出实际的东西,让大家看到切实的利益,不然很难获得当地人的支持。”

    许炎宇神色凝重的说道。

    收复民心的招数,他们早就娴熟于心。

    诛杀士绅商贾,把土地公平分发下去,立即就能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在造反初期,他们确实是想这么干的。

    可随着摊子的不断拉大,到了具体落实上,就渐渐出现了问题。

    后期逐渐意识到,以他们自身的组织能力,不足以完成这一战略。

    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寻求读书人的支持。

    矛盾的一面就出现了。

    想要收复民心,就必须对士绅大族下狠手,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可这么干又会得罪读书人,影响他们夺取天下的目标。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甭管闹的多厉害,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很大程度上就是这里没处理好。

    能够夺取天下的雄主,多是出头晚的。

    并非后发制人,更容易夺取天下。

    主要在于得罪人的活儿,前面的义军先帮他们干完了。

    原来的既得利益群体被杀的差不多了,阻碍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障碍,不复存在。

    仇恨都被别人拉去了,后续只要做好利益分配,训练出一支精锐大军,就有机会取而代之。

    “告诉他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来了。

    大虞崩溃成为定局,想要封妻荫子,那就跟着本王一起干。

    夺取了蜀地,最差我们也能有数十年的富贵。

    倘若老天爷保佑,侥幸夺取了天下,本王将与大家共天下!”

    甭管能不能成,饼还是要画的。

    相较于其他两路义军,瓜分了湖广、江西、南直隶、浙江四省。

    挥师入蜀的魏豪,发展是最差的。

    截止到现在,也就占据了川东地区,距离夺取蜀地都有很长一段距离。

    以至于在给众人画饼的时候,他的底气都不够足。

    “王爷放心,微臣一定说服他们。

    天下反虞浪潮兴起,对我们义军非常有利。

    伪朝没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源到蜀地,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信他们不动心!”

    许炎宇故作胸有成竹的说道。

    老大都做出了决定,做小弟的自然只能应下。

    蜀地白莲教四分五裂,那么多小山头,总能忽悠几个过来。

    常年生活在专业造反组织中,没有野心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僵局,无非是利益不到位。

    ……

    时光飞逝,一晃就到了秋收时节。

    大军依旧在训练着,不过李牧的关注重点,已经从训练转到了秋收上。

    靠黑吃黑的手段,两广的军田数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封建农耕时代,土地是最宝贵的生产资料。

    军田的收成,将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的大战。

    从民间收购粮食,那只是一个托词。

    真要那么干,两广的粮价,非得被炒到天上去。

    前面的军粮收储,除了一部分来自海外,更多的还是卫所贡献。

    只不过李牧倒腾了一手,按照外面的市场价,卖给了总督衙门。

    不光是粮食,还有盐糖油等战略物资,都是他一手包办的。

    采购价格没有问题,物资质量和数量也没问题,总督衙门自然不会多事。

    换个人脉关系不强的官员,就算手中有钱,也买不到这么多物资。

    “侯爷,今年是一个丰收年,这是秋粮预收的部分账目。

    具体的数据,还要等一些日子,才能够造册入库。”

    兰林杰欣喜的说道。

    相较于以往的入不敷出,今年无疑是一个大丰年。

    靠着统一规划种植,规模化农业的经济价值,逐步体现了出来。

    上半年种植的经济作物,就让李牧小赚了一笔。

    生产出来的白糖、植物油,除了留下自用之外,全部被军方采购一空。

    无需担心被人弹劾假公济私,这些东西在大虞朝属于稀罕物,很多时候有钱都不一定能够买到。

    偏偏士兵们,还离不开这些战略物资。

    “看来大家是用了心的,今年卫所公账上,应该会有不少结余。”

    李牧笑着说道。

    仅仅只是三个卫所的数据,就有一百五十多万石的秋粮。

    不同于一般卫所,李牧对卫所士兵训练要求高,同募兵一个档次。

    高强度的训练,全是靠钱粮喂出来的。

    收上来的这些粮食,半数以上会用在士兵日常训练中。

    结余下来的粮食,依旧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侯爷,卫所生产逐步走向了正轨,后续军粮供应将得以保障。

    新粮入库之后,那些陈粮也该腾出来了。

    受大战临近的影响,粮价应该还会往上涨一波。

    待到大战爆发后,找机会卖给总督衙门,应该会有不小的收益。”

    兰林杰开口提醒道。

    吃陈粮,存新粮,在大虞朝是常态。

    普通百姓,想要这么玩,都没有这个资本。

    真正能这么干的,都是那些地主。

    “恩!

    那就这么办。

    不过别刻意炒高粮价,总督衙门也不富裕。”

    李牧点了点头说道。

    名义上是总督衙门采购,实际上负责执行的,还是他自己。

    作为一名有节操的官员,李牧非常重视吃相。

    趁火打劫,发国难财的事,他是不会干的。

    “学生明白,定不会闹出乱子!”

    “侯爷,经过我们的人查看,两广地区也有不少地方适合生产食盐。

    现在卫所上下足有上百万人口,每天的食盐消耗,都不是一个小数字。

    如果能够实现食盐自产,又能省下一笔开销。”

    兰林杰兴致勃勃的提议道。

    搁在以往的时候,他肯定不会出这种离经叛道的主意。

    大虞朝实施的是盐铁官营,尤其是对食盐的管制,更是严格。

    一旦被朝廷发现,那就是掉脑袋的重罪。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

    以往的时候,李牧身板子不够硬,参加不了高端局。

    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他也成了权贵中的一员,分一杯羹符合国情。

    “可以尝试提炼食盐,不过生产出来的食盐,只能秘密进行销售。

    我们的身份不方便抛头露面,合作伙伴必须精心挑选。

    即便是发生意外,也不能牵扯到我们身上!”

    说完,李牧突然觉得有些不对劲。

    原本对这种掏空大虞的举动,他是深恶痛绝,现在突然间发现自己居然也成了其中的一员。

    事实再一次证明,只要利益足够大,那就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他还可以找借口,用筹措军费自我安慰。

    可假的终归是假的。

    真要是筹措军饷,那也该是改革征税制度,提高朝廷的财政收入。

    贩卖私盐,这算什么事?

    “侯爷放心,学生知道轻重。

    真要是发生变故,定会第一时间通知你,绝不会闹出大乱子!”

    兰林杰当即保证道。

    在两广地界上,李牧这个提督的面子,还是非常好用的。

    想要压下一件事,根本不费吹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