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议封爵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新海月1字数:4613更新时间:25/04/09 22:11:33
    “乌力盖,你是来看笑话的么?”

    说话间,巴沙尔缓缓从灌木丛中起身。

    既然暴露了,继续藏着也没有任何意义。现在他就是案板上的肉,只能期待对方手下留情。

    “巴沙尔,你想多了。

    落到现在这副田地,我自顾尚且不暇,哪有功夫看你笑话啊!

    贪婪和低估虞军,是我们犯下的最大错误。

    无论海拉尔部落,还是巴雅尔图部落都损失惨重。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到草原上,恐怕大家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为今之计,最佳选择是我们两部合二为一,共同面对草原上的新局势。”

    乌力盖的话,让巴沙尔的心沉到了谷底。什么合二为一,分明就是想要吞并巴雅尔图部落。

    “真是好大的胃口!

    巴雅尔图部落,带甲之兵足有五万之多。

    就算折损了几千骑兵,依旧是草原上有数的大部落,你也不怕噎着!”

    巴沙尔厉声质问道。

    不过虚张声势的成分太浓,根本没有造成效果。

    真要是有五万带甲骑兵,那么现在草原上的霸主,就是他们巴雅尔图部落,而不是新崛起的鞑靼一族。

    带甲骑兵没那么多,但五万青壮还是有的。因为生活的需要,这些人拆分成了多个部落放牧。

    折损了数千骑兵,看似对他们影响不大,实际上却是伤筋动骨。

    整个巴雅尔图部落,最能打的骑兵,基本上都葬送在战场上,剩下的就是一群牧民。

    海拉尔部落的情况,也没有好上多少。

    只不过乌力盖运气不错,及时和分散在外的人马完成了汇合,顺势吞并了一些盟友的兵马。

    草原上弱肉强食,大家都习惯依附强者,中小部落为了生存,一个个都是合格的墙头草。

    “巴沙尔,你怎么看不明白呢!

    我这么干,完全是为了让鬼方一族再次伟大。

    前面的大败,就是你一意孤行导致的,难道还要一错再错么?”

    乌力盖故作惋惜的说道。

    吃了败仗,总是需要有人负责的。

    作为一名掌权者,必须学会甩锅。

    虽然之前分兵劫掠是大家商议的结果,但计划是巴沙尔提出来的。

    当然,最主要还是他遇上了落魄的巴沙尔。

    如果对方实力更强一些,身边有上一两千骑兵,那么什么都不会发生。

    可惜现实是残酷的,为了尽快逃命,巴沙尔一行人不光累死了战马,还丢弃了甲胄。

    一些士兵,甚至连兵器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相遇,要是不做点儿什么,那就对不起老天爷赐予的机会。

    “乌力盖,你说的好听。

    别忘了现在草原上的霸主是鞑靼人,他们是不会允许鬼方崛起的。

    海拉尔部落,本来就是他们的眼中钉。

    吞并了巴雅尔图部落,那就触及了他们的底线。

    哪怕合两部之力,也不会是鞑靼人的对手!”

    巴沙尔试图恐吓道。

    鬼方一族分裂多年,任何试图统一鬼方的部落,都会遭到重拳。

    以往的时候,维护草原平衡的是大虞。

    随着大虞的日渐衰落,新崛起的鞑靼一族,延续了大虞的草原平衡战略。

    一面打压实力最强的部落,一方面挑起各部间的仇恨。

    海拉尔、巴雅尔图这些大部落,都是鞑靼人针对的目标。

    拥有辉煌历史的鬼方人,自然不甘心一直受压制,私底的动作一直都没断过。

    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双方先后发生了五次大战。

    因为内部问题,各部无法紧密配合,每一次都是以他们的失败而告终。

    “既然你选择拒绝,那么这些问题,就无需你操心了。

    伟大的鬼方一族,终将再次站在草原之巅!”

    随着话音落地,得到乌力盖眼神示意的一众小部落,纷纷向巴沙尔一行人杀去。

    血腥的屠戮开始,来不及再说点儿什么,巴沙尔就被箭雨射成了刺猬。

    他们之前是依附巴雅尔图部落的,现在换了主子,需要重新纳投名状。

    眼前的杀戮,只是草原局势变化的一个缩影。

    战场上的失败,打破了原来的平衡,成为了草原势力大洗牌的导火索。

    ……

    京师。

    随着济南会战的结束,详细的战报,也被送到了宫中。

    看着奏折上的数据,永宁帝难以置信的揉了揉眼睛。

    胜利来的太突然,完全超乎了他的预料。

    “好!”

    “好!”

    “好!”

    “这仗打的漂亮!”

    永宁帝忍不住夸赞道。

    有了上一次济南大捷做铺垫,对舞阳侯再次取得大胜,他已经不再怀疑。

    没有办法,前面的战报太实诚了。

    兵部官员核验的时候,上报的首级数量,居然完全对得上。

    说是真虏,那就是真虏,一点儿水分都没有。

    至于其他无法准确验证数据,以他的专业水平,也发现不了问题。

    上一次战报是如此,那么这一次,想来也差不多。

    潜意识里的信任,让永宁帝直接认可了这份捷报。

    “陛下,大臣们在外面等着了。”

    苏浩宇开口提醒道。

    济南大捷的消息,早在两天前,就在京中流传。

    不过当时大战还在继续,锦衣卫送来的情报,只提到了官军大胜,并没有具体战绩。

    知道勤王大军获胜,百官们自然是时刻关注前线战报。

    收到捷报入京的消息,一个个就急忙赶赴皇宫。

    北虏长驱直入劫掠,政治影响巨大。

    如果不让他们留下点儿什么,让敌人知道厉害,那么这种事将成为常态。

    无论是为了朝廷的颜面,还是出于战略安全考虑,大虞都必须发起反击。

    在敌军撤退过程中,一众勤王大军,纷纷上场表演。

    包括一直划水的辽东镇,也主动出击,陆续解决了几支运送战利品队伍,累计战杀真虏上千。

    可惜总体上,大虞朝还是败多胜少。

    这是后勤的锅。

    很多勤王大军,因为来的太过仓促,携带的物资不足。

    本该为勤王大军提供战略物资的地方衙门,因为官僚系统的腐朽,表现的非常迟缓。

    以至于不少勤王大军,抵达前线之后,过上了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没有出现大规模哗变,都是忠君爱国的表现。

    饿着肚皮上战场杀敌,效果自然不佳。

    即便是环境如此恶劣,各部还是累计斩杀了数千北虏。

    只是这样的战绩,显然无法令永宁帝满意,也不能让百官们满意。

    才斩获几千真虏首级,哪怕不考虑含金量,数据上也赶不上第一次济南大捷。

    “让他们进来吧!”

    永宁帝笑着说道。

    看得出来,他现在心情非常不错。

    战场上连续的失利,前线的捷报,就成了最好的良药。

    哪怕战报上,勤王大军付出的伤亡更大,也被他给无视了。

    步兵打骑兵,不付出点儿代价,这怎么可能呢!

    大虞朝最不缺的就是人。

    兵马折损大,补充上损失即可。

    打了胜仗,不光皇帝高兴,百官们也高兴。

    能够取得显赫战绩,证明大虞朝还是能行的,暂时不需要考虑改朝换代。

    只要再接再厉,平定了白莲教之乱,一切又会回归正轨。

    作为既得利益者,朝廷既然能够抢救,谁也不想推倒重来。

    ……

    “山东地区的北虏损失惨重,剩下的残余力量,正忙着向北逃窜。

    其他地区的北虏,也在撤离中,兵部可有进一步的作战计划?”

    永宁帝关心的问道。

    哪怕战场上打的一团糟,对兵部他依旧寄予厚望。

    倒不是喜欢重用文臣,纯粹是平衡需要。

    既然要重用勋贵系将领,那就必须安排制衡手段。

    稳固兵部的地位,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陛下,兵部已经严令各地兵马,拦截北归的敌军。

    目前计划正在稳步推进,定会给敌军予以重创。

    眼下最棘手的是钱粮,朝廷拖欠的军饷数额,实在是太过巨大。

    下面的官兵,都快要活不下去了。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恐怕会生出大乱子。

    其次是嘉奖有功之臣。

    主要是舞阳侯所部,先后取得两次大捷,给予了敌军重创。

    战绩之显赫,为国朝百年来第一人。

    按照功绩,理应进行封爵。”

    万宇轩当即回答道。

    作为兵部尚书,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同一般文官不一样。

    不怕下面的将帅能打,就怕下面的人不能打。

    前线的每一份显赫战绩,都有兵部的一份功劳。

    反之前线的每一次战败,也有兵部的一份责任。

    至于武将做大的问题,那是未来的事情。

    眼下他考虑的是怎么尽快平定叛乱,还天下一个太平。

    倘若前线再吃败仗,他这兵部尚书就没法干了。

    “钱粮的问题,户部和内阁一起想办法解决。

    封赏有功之臣的事,诸位爱卿都议一议吧!”

    永宁帝点头说道。

    甭管兵部尚书能力怎么样,最少办事还是符合他心意的。

    眼下朝廷穷,没有办法拿出钱财进行嘉奖,那就只能在官爵上予以照顾。

    实缺给不了,那就给虚职。

    总之,必须把军心给安抚好了。

    “陛下,作为首功之臣,以舞阳侯的功绩,当加封世袭侯爵。

    次功者两广提督李牧,功绩也够得上侯爵。

    不过考虑其资历和年纪,往下压一压也可。

    再往下左军参将秦天瑞、中军参将刘启峰、右军参将叶弘昌,也勉强到了封爵门槛。

    其中秦参将出自兴国公一脉,刘参将出自南阳侯一脉,叶参将出自平原侯一脉。

    因意外变故,这三家的爵位,至今尚未落定。

    让他们沿袭祖宗爵位,同样符合规矩。”

    说完,景国良就退到一边,等待百官们的反应。

    “不妥!”

    “公爷,舞阳侯加封世袭侯爵,不存在争议。

    李提督加封侯爵,或者是伯爵均可,也没什么好争议的。

    左军参将秦天瑞、中军参将刘启峰、右军参将叶弘昌,他们三人从军不过三年。

    在军中的表现虽然不错,却也称不上惊艳。

    如果对三人封爵,那么九边之地,可以封爵的将领就多了。

    在军功封爵上,朝廷必须一碗水端平。

    让三人袭承家族爵位,同样不可取。

    虽然同出一门,但血缘关系早就出了五服。

    论起血缘,三家中排在他们前面的人还有一大堆,不符合礼仪。”

    礼部尚书当即反对道。

    维护朝廷法度和礼仪,这是他的本职工作。

    有人带头反对,很快就获得了一众文官们的支持。

    支持启用勋贵担任主帅,那是局势恶化下的无奈选择,不等于他就会条件放任勋贵集团做大。

    相较于其他政治团体,勋贵最大的弊端就是圈子太小,人才来源匮乏。

    大虞朝一共就那么一百多位世袭勋贵,先天上就制约了这个群体的成长。

    每增加一名勋贵,都是在注入新鲜血液。

    急着推出秦天瑞、刘启峰、叶弘昌三人,那是文官们将丧失嫡系子孙勋贵的袭爵问题,无限期给搁置了。

    问就是:存在争议。

    熟悉政治的都知道,一般这种长时间的搁置行为,就是不准备办了。

    站在朝廷的角度,减少勋贵数量,就减少了财政供养人口。

    可是对勋贵集团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上一次京中大爆炸之后,有十几家倒霉蛋勋贵,因为嫡系团灭,至今爵位悬空未落。

    如果迟迟得不到解决,相当于勋贵集团的基数,削减了十分之一。

    理论上来说,在继承权存在争议的情况下,皇帝可以指定袭爵人。

    怎奈永宁帝迟迟不肯表态,礼部就顺势无限期搁置了这些家族的爵位继承。

    这种冷处理持续多久,谁也说不准。

    运气好的话,没准哪天皇帝心情好,就把事情给办了。

    倘若运气不好,拖上几代人都没解决爵位问题的,也不是没有。

    一般来说,拖的时间越长,保住爵位的概率就越低。

    主要是人走茶凉。

    越往后家族人脉关系越淡,没人在皇帝跟前念叨,被遗忘是大概率事件。

    秦天瑞、刘启峰、叶弘昌三人能够获得资源扶持,实际上已经是三家的人脉,在最后发挥作用。

    毕竟,政治资源不是无限的,大家都有后辈需要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