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第423章 安南都护府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一天写三章字数:3404更新时间:25/04/07 08:44:37
    “卑蔑,今日,你可服了?”

    “……”

    如今灰头鼠脸的卑蔑彻底低下了头颅。

    如果说,他败一次还有理由,那败两次、三次,甚至到如今的七次之后,他已经彻底明白——

    汉军,是不可战胜的!

    而且卑蔑这些日子也不是只在挨打。

    通过掸国的一些探子,卑蔑也知道了如今大汉的一些情况——

    此次来攻打骠国的,不过是一些南蛮士卒。

    甚至……

    王平、张任、严颜麾下那些看似精锐的汉军,也不过是汉军的郡兵而已。

    郡兵……

    在大汉,就是用来剿匪、平乱的保安部队。

    如今大汉真正作战的士卒,人家叫府兵!!!

    还有那诸葛亮。

    人家甚至是是一个文职!

    大汉如今武将的顶层,乃是几名柱国!

    如果说,以上情报只是让卑蔑感到畏惧。

    那还有一个情报,则是让他感到荒诞——

    这一次汉军攻打骠国,不过是用了益州之力罢了。

    那传说中的大汉中枢,似乎根本没有将此处的战事当成一回事!

    也就是说……

    卑蔑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反抗,兴许不过只是大汉中枢的一句笑谈。

    自己拼死作战的几场战事,甚至都不能传到那位大汉天子的耳中!

    ……

    卑蔑现在,已经彻底没有了抵抗的心气。

    因为大汉的强大,已经远远超过了他能想象到的极限。

    他本以为,东面的林邑国,还有西面的大夏国,就已经是大国的极限。

    但是大汉的存在,却完全摧毁了他对于“国家”这个词汇的认知!

    不可能赢的。

    不可能战胜的。

    大汉……绝对不是自己能够挑衅的。

    卑蔑抬头看了眼宛若神人的诸葛亮,终于是忍不住低头俯首——

    “臣卑蔑见过汉使,臣愿意降服于强大的汉室!”

    妥了!

    诸葛亮微微点头,随即便从袖口中拿出一道诏书。

    这是前不久朝廷刚刚发来的。

    天子听闻诸葛亮轻易平定南中后,当即也是大喜。

    除了设置了最基本的行政区划后,凡西南之事,全权交由诸葛亮统筹。

    在朝廷做出的行政区划中,是将“越巂郡、牂柯郡、建宁郡、永昌郡,还有南中地区新建的云南郡”合并为宁州,治于谷昌。

    至于掸国、骠国等一系列邦国则统筹为“安南都护府”,设立都督、长史管理。

    具体官吏人选,朝廷……或者说天子也并未横加干涉,直接让诸葛亮先行任命,随后上报中枢即可。

    诸葛亮首先将王平、张任两人召来,询问他们的意见。

    “陛下有意在此地建立安南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不同于西域都护府还有北庭都护府,此地最大的用处便是保护贸易,维持此地前往益州的航道畅通。”

    诸葛亮思路十分清楚,没有因为一时的胜利而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

    正如朝廷选择在此地只是建立都护府而不是设立郡县一样……如今无论是掸国还是骠国,都不具备让大汉在此地长久统治的基础。

    安南都护府的职责和以前的西域都护府和现在的北庭都护府完全不同。

    它要做的,不是去管理周围的土地,而是去管理此处的“航道”,然后潜移默化的让大汉的影响在此地慢慢生根发芽。

    这就意味着,安南都护府的建立是一条从未有人探索过的道路,需要有人筚路蓝缕,深耕在此处,成为大汉在这片未知之地的哨岗。

    所以,诸葛亮此刻心情异常复杂,不知道王平和张任愿不愿意留在此处,担当安南都护府的第一任都督和长史。

    王平和张任此刻也明白了诸葛亮的意图。

    二人对视一眼,却是没有丝毫犹豫——

    “诸葛尚书放心便是,此处便交予我们!”

    王平更是坦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今朝廷虽然还有青徐、辽东、江东之地没有平定,但以朝廷如今的力量,仅用河北、中原之兵就足以战胜,哪里还用从蜀地出兵征伐?”

    “对蜀地百姓来说或许朝廷不用蜀兵是好事,但对于我们这些将领可不是!”

    张任同样认同的点头道:“建安年间,蜀地都是异常平静。”

    “再这么下去,我们可就当真蹉跎一生了!”

    既然选择成为武将,必然是渴望建功立业。

    但是……

    大汉的内部,如今也太卷了!

    先不说吕布、张辽、关羽、张飞这些顶级柱国。

    就是这些柱国之下,也还有庞德、马超、黄忠、文聘、甘宁这些大将!

    在这些大将之下,还有吕蒙、关平、郝昭、郭淮这些新秀……

    前前后后加起来,在王平、张任这些人面前挡着的武将没有一百也有好几十!

    更别说随着中原、河北、草原这些地方的平定,可供寻常将领立功的地方越来越少。

    王平、张任这些蜀地将领,若是不在安南都护府拼一把,只怕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去谋求柱国之位了!

    而且相比于内卷到极致的中原,安南这边的道路无疑异常宽阔!

    骠国的实力,他们已经见到了。

    毫不夸张的说,王平和张任都自信能够对骠国进行降维打击!

    而骠国,便已经是此地所谓的强国了……

    若是将来,自己等人说不定,还能攻下大夏、大秦也不一定!

    好歹只是灭国之功,而且还是在典籍上有过记载的大国,到时候怎么也能够得到一个“柱国”之位吧?

    额……

    诸葛亮难得出现失算,将自己安慰的话语重新塞回肚中。

    因为诸葛亮之前一直和关羽、张飞这些顶级将领共事,所以并不觉得“柱国”之位有多难得。

    在诸葛亮看来,“柱国”那不是有手就行?

    但对于王平、张任这些二线将领却不一样。

    “柱国”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若是不在安南都护府拼一把,他们这辈子大概真的是要蹉跎在蜀地了!

    “诸葛尚书,你且放心好了!”

    “其实安南都护府离我们益州老家反而是更近些!若是真的将我们调到辽东乃至西域去,说不定反而会不适应呢!”

    随着道路的畅通,从成都出发,不过两个月就能抵达安南都护府。

    这个距离,甚至比从长安到西域都护府的距离还要近!

    而且蜀地本就闷热,与安南都护府气候相近,身为蜀人的王平和张任其实反而更加喜欢这里!

    诚如他们所言,若是真的将他们调往干燥的西域或者寒冷的辽东,他们反倒会适应不了!

    “二位能有此意,我心甚慰!”

    诸葛亮又召见了掸国国主雍华和骠国国主卑蔑。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两人彼此怒视。

    雍华是恨卑蔑随意侵略,蹂躏掸人。

    而卑蔑则是对雍华不屑,以为自己是败给了伟大的大汉爸爸,而不是身边这个弱小的邻居!

    “从今日后,你们若再有争端,不可以刀兵解决!”

    诸葛亮向两名国主阐述了“仁”的奥义。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若是能够施行仁义,那对你们也是有好处的。”

    有“言传”自然有“身教”。

    诸葛亮和在南中时一样,晚上召集两国的百姓,予以教化,白天便行走于大地上,教导他们技术历法。

    耕织、天文、历法。

    还有城池的建造、船只的改进、牲畜的蓄养。

    在这期间,诸葛亮还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作物。

    比如此地的水稻不但能够一年三熟,而且产量要远远高于大汉本土的水稻!

    再比如一种油棕,出油量要远远高于大汉本土的菽,并且质量也是相当优秀。

    还有甜到发齁的甘蔗,异常坚韧的蕉麻……

    “这哪里是化外之地,分明就是一片宝地!”

    在探寻的过程中,诸葛亮也沿着河流来到了尽头。

    入目所见的,便是一片宁静的大海!

    诸葛亮站在此处,放眼望去,心中没由来出现一丝敬畏。

    “海的那边,是不是还有什么?”

    “这里是南海吗?而如果仅仅是南海的话,东海的尽头又是什么?”

    诸葛亮双眼中短暂的浮现迷茫后,却是愈发坚定起来!

    他知道,这些问题总归会有个答案!

    随着大汉的逐渐中兴,这些陆续肯定会有一个答案!

    诸葛亮的身影落在身后之人眼中,不由让众人一阵憧憬,并将这个身影默默记在心中。

    若干年后,在这片海滩上,便竖立起了一个诸葛亮的雕像。

    而在此地建成的城市,也逐渐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名字——

    孔明城!

    从此以后,此地注定了,将是大汉自古以来的领土!

    一直待到建安七年,诸葛亮终于是被朝廷的一封诏书召回。

    听闻诸葛亮要离开,不单单是在此处的汉人官吏十里相送,便是掸国、骠国的百姓也自发来到道路两侧对着诸葛亮依依不舍。

    遇到有枝叶阻挡,便将这些枝叶砍伐。

    遇到有石块拦路,便将这些石块合力推走。

    从安南都护府到宁州。

    再从宁州到益州。

    路上时时刻刻都有人群相送。

    随行的雍华还有卑蔑见到这一幕,都是对诸葛亮叹服道:“幸有先生自西南走这一遭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