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一呼万应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广渠门内字数:2222更新时间:25/04/06 23:13:01
    当然,这几位因为和柴霄距离近,都知道这位九皇子到了大许之后,时常不按套路行事。

    或许,在他脑海里,根本没把这当作“密”吧。

    想想也是,苏仲景一大早起来,就把都水监、执河令与乡渠长叫来询问。

    一竿子扎到最下面的乡里,“密”已放开。

    不过,这是必须的,正是通过最接地气的询问,核验出来二皇子所传“密旨”,存有私心。

    看上去是好心,害怕大水要来,弄得人心惶惶,导致不战自乱,所以事先标“密”。

    但其实,宣旨时,这位八珠亲王已知道大水转向,却故意隐瞒,就是为了挖坑埋人。

    既然大水已去,人心思定,二皇子的阴谋也已落空,那就已经“去密”了吧。

    令他们意料不到的是,柴霄说完这段话,尤其是问完“甚至骂他们活该么”之后。

    数万民众,竟然齐声高喊。

    “不能!”

    话语虽短,却格外整齐,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云淑妃等人,彻底惊呆了。

    这小祖宗,竟然只用这样的三言两语,就让数万百姓同声而答!

    而且,似乎在不动声色之间,整座王城的情绪都开始调动起来了!

    得民心者,可得天下!

    能做到这一步,还怕什么“密”不密的,

    都说一巫二妖三精,感觉这家伙已突破了精灵和妖怪的段位,开始接近传说中的巫师了!

    可是,他是什么时候学的巫术?又是谁教给他的呢?

    再看少傅苏仲景,似乎猜到了几位所想,不住摇头。

    你们也知道,他平时懒得说话,一张口,不是要吃,就是要喝。

    什么时候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过这么多非吃非喝的话,绝对没有。

    所以,这是他自学的,不是我教的!

    他们当然不知道,柴霄能如此调动听众情绪,缘于穿越前从步兵战车上喊话下来后,“华一刀”还说了另一句话。

    “喊得不错!有点军团长的感觉了!”

    “不过,凡事都是双向奔赴,共同成就!”

    “你刚才练了‘一呼’,要想做到‘百应’,还得学会共情!”

    “要站在士兵,也就是你的同学们的角度。”

    “想一想,他们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去调整你的说词和语气!”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一呼百应’‘万众一心’!”

    事实证明,“华一刀”已人刀合一,成为一刀定输赢之人,绝对配得上“战地巫师”称号。

    亲自调教出来的弟子,也绝对错不了。

    柴霄,作为第一妖孽穿越过来,也算“先天具备”。

    之前寥寥数语,点明祭天大典意义,算是“一呼”。

    接下来,就该把自己当成下面数万人中一员,想想他们爱听什么,才能“百应”甚至“万应”。

    他们最想听的,肯定是到底什么与我们有关?我们该做什么?又能得到什么?

    现在,都知道大许免于水患,可为什么,并不清楚,接下来做什么,能得到什么,更不清楚。

    既然这样,那就一点点说给他们听,实现另一头最为重要的“共情”,不就能一呼万应了么?

    至于其中牵涉“密旨”上的内容,压根不用管,这都是柴火用来故弄玄虚的。

    就许你憋了一肚子坏使劲挖坑,不许我想办法把坑填上么?

    不管怎么说,我现在干的是救国救民的好事,就没错!

    哪怕有一千个言官奏本,也不怕!

    而你柴火,只是打着爱国护民的旗号而已,私下里干的全是坑国害民勾当。

    哪怕收买或威压所有言官,一本不奏,也一定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柴霄的声音柔和了一些,却一字一顿,掷地有声。

    “朝廷有人领投,认捐了银子,大家可以仿效,全凭自愿,不勉强。”

    “鼓楼下面会设一个认捐箱,每笔注明姓名与数额,全程由都察院监督。”

    “十日之内,筹齐数额,送往泰州。”

    “年内,国库返还,外加一成奖励。”

    “和大家说心里话,这筹齐后的一成奖励,是我向皇上要来的!”

    “国库一下拿不出这么多银两,所以边筹集,边救灾。”

    “之所以明说我要来这一成奖励,而不是半成,就是不想再从大家认捐里捞差价。”

    “泰州,是为我们挡了大水,我们去救,理所应当。”

    “我这个君上,不与大家同甘共苦、营救泰州,却想怎么用差价捞钱,那与禽兽何异?”

    话说到此,鼓楼前面已经有人低声议论。

    这时,一个老者高举手臂。

    “既然君上把话说到这份上,那我斗胆问一句,君上自己,认捐多少?”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司徒杜府的老祖——杜敬亭。

    柴霄微微一顿,不知道这人是友是敌。

    身后的苏仲景立即提示。

    “这位,先辈曾是祖孙双相,杜佑、杜悰,还有大诗人杜牧。”

    “之前说,大许国没人像二皇子柴霍那般有钱,别说二分之一,五分之一都没有。”

    “但要是论十分之一,或许有,这位前朝司徒杜敬亭,就是头一个!”

    柴霄点了点头。

    “杜司徒,贵府祖上小杜,曾作《阿房宫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对照如今,泰州替我们挡水,我们不救,就与六国无异。”

    “而我让大家认捐,自己却不捐,就与秦人无异。”

    “所以,我先说一个只少不多的数,捐一万两吧!”

    “事先声明,这一万两,来路都正,是合规收入,绝非民脂民膏,由都察院全程督核。”

    柴霄说这番话时,云淑妃在旁边很是紧张。

    总担心这小子,还是太年轻。

    要知道,自古以来,王室与士子的权争,从未停止,而且很是敏感。

    隋唐之后,因为科举,有所缓解。

    但在郡乡,尤其是大许王城这样偏远之地,像杜敬亭这样做过高官的乡绅,权势还是很大的。

    他们擅于凝聚家族力量,一方面向官府“举荐”人才,另一方面动用雄厚财力左右四邻。

    因此,刚到大许,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对于杜敬亭,还是客气些为好。

    可这家伙,一上来就管别人祖上叫“小杜”。

    这么托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