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大章)天汉元年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长夜天高字数:7289更新时间:25/04/06 21:19:32
台阶上,上官桀满脑门子问号。
怀疑自己的耳朵。
自己听到了什么?太子太傅紧急进宫,要求陛下让卫长公主就藩?
疯了?
整个朝堂里,群臣都走光了,现在大殿里面,全都是卫霍家族的人。
现在大家要集中力量为大汉统一全球出谋划策。
这个时候,太子逼宫吗?!
甚至,上官桀感觉自己在阶梯上都听到了陛下的暴怒吼声。
此时,暴胜之快步从阶梯下赶来。
暴胜之是这些年来,在警察系统中爬上来的人。
历史上的暴胜之本来是绣衣使者的,但是在这个时间线命运完全改变了。
不过,他出名的方式,依旧是追击道匪。
前世时间线,暴胜之身穿锦衣手持巨斧追砍盗匪,吓唬的附近州郡盗匪直接消失了。
这么猛的人,谁也不敢触霉头。
而这一世,暴胜之出名是因为治理盗匪路霸的额问题。
本来官居一郡警司的他,是不会到基层干事情的。
但是他管理的夜郎地区,盗匪路霸横行。
于是,暴胜之日常乘坐马车,就在盗匪猖狂的地方活动。
但凡被拦下来,暴胜之不跟你废话,直接掏枪枪毙。
一来二去,不只是在当地威名赫赫,甚至上了大汉日报。
当地的盗匪路霸,不是没有反抗。
有人甚至遇到暴胜之之后,一群人准备把他做了。
暴胜之带着两个手下,三条枪,三把刀,那家伙,把一群人是都给宰了。
这件事情直接震动附近州郡,消息直接送到了长安。
部分人认为,暴胜之过于暴戾,手段太过份了,不处理难以平息民怨。
而另外一边,很多人认为暴胜之本来可以在州郡警局躺着喝茶,却冲锋陷阵,在第一线处理问题,应该嘉奖。
最终,在当地做生意的走商和干运输的,送上万民伞一把。
这把伞,成为了决定一切的物品。
最终,朝廷直接把暴胜之调到了司警麾下,成为副手。
那几年车队在全国到处走,霍海却根本没在查案件,实际上就是暴胜之一直在提点刑事。
而最近三年,因为他的能力突出,被调到了警正的位置上。
而原本的警正皇甫华现在已经调任光禄勋值守宫殿。
暴胜之虽然是警正,是九卿之一,但实际上平日是不来朝堂的,他来,难道是来抓人的?
大家都面面相觑。
总不能陛下下令要把石庆抓起来吧。
众人面面相觑之间,霍光看了一眼司马迁。
现在霍光是太常,也就是天官,太史令就是太常麾下的官员。
司马迁现在,已经就任太史令了。
和之前管音乐管礼仪的太常不同,霍光这个太常,管的可是民生稳定,是维持朝堂稳定。
所以太史令这个官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来太史令主要任务是先看各地送给朝廷的公文,他看完了送给丞相看,丞相看完送给皇帝看。
这样就能确保丞相送给皇帝的公文,没被丞相修改过。
所以故意放置在了太常麾下。
而现在,他还多了审核新闻,审核议会议题朝堂议题这三个工作。
别看只是审核,既不做决定,也不会多说一句话,但性质就不同了,是真正的预备役九卿。
司马迁在这个位置上工作,又跟霍光干,经受了考验,现在比以前的司马迁强到不知道哪儿去。
以前的司马迁就是个笔杆子,现在是个有脑子的笔杆子。
司马迁立刻提起裙摆,往朝堂宫殿走去。
等司马迁进入朝堂内部。
此时石庆默默不语。
新来的暴胜之还没来得及开口,站在一旁。
唯有霍海在说话。
霍海:“如今大汉人口增加飞速,各地一户人的平均人数,对比二十年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统计有多少户人,已经不满足于朝堂行政的需要。”
“所以,朝廷需要有一个新的九卿级别的部门,民部。”
“这个民部主要工作有三。其一,统计户籍,人口数量。”
“其二,统计人口质量,也就是学历文化,工作详情。”
“其三,统计人口流量,也就是人口迁移。”
“这三件事情是主要的,还有一些次要的,比如统计婚籍、建立孤儿福利体系、照顾孤老、瞻仰从前线退下的残疾军人以及照顾牺牲军人的家属等。”
“这个九卿级别的人,需要有三个特征。”
“第一,地位崇高,举国没有任何人敢于阻拦他。”
“第二,精通科学的统计学,有丰富的御下能力。”
“第三,主管民政,爱民是最重要的。”
说完之后,霍海拱手:“臣认为,这个工作,非长公主莫属。”
其他人若有所思,石庆急忙反对:“陛下,不可!宗亲怎么能担任九卿职务呢?”
刘彻:“你老糊涂了?宗正难道不是九卿之一?”
司马迁立刻意识到,霍海提出的这些条,看起来是要进行更精确的户籍统计,管理户籍。
实际上……是要废奴,彻底的废奴。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司马迁自己看不懂。
但司马迁知道,霍海做事,绝对不会只是这么简单,肯定还有更有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这个户籍调查,最重要的是形成一个有迹可查的档案。
任何人一旦犯事儿,就可以追查。
或许,一万个,几万个人里面,有一个人手眼通天利用各种方法能绕开这个档案,但是,剩下的人,都在档案之中。
这样,人口上亿的大汉,不再朝廷掌控中的人数,最多不会过万。
而且,一旦发生特殊事件,朝廷马上可以根据相应的事件,锁定究竟是哪些人群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动机。
就能完成突发事件快速反应。
只不过司马迁进来晚了,并没有听完整。
刘彻思索了一下:“这么重要的职务,怎么能是九卿之一呢,但三公之一也不合适,这个职务,单独独立在朝堂之外吧,以后这个职务就跟宗正一样,由宗室担任。”
“这个职务,就叫做……国正吧。”
“民部,国正。”
“里有里正,乡有乡正,县有县正,皇室宗族有宗正。如今划分华洲范围为中央之国,那中央之国也就应该有国正。当然,朝正就不会有了。因为朝正就是朕。”
这个职务……在场的人都深吸一口气。
这个职务,和以前的皇帝有什么区别!?!
以前的皇帝管理大汉十三州。
现在的皇帝即将君临全球。
所以,原十三州需要一个直接负责人对皇帝负责。
这个人,就是民部国正。
不!准确的说民部国正权利比以前的皇帝要大!
因为以前的大汉十三州,合起来面积都只有三百来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四千万。
而现在的中央之国,至少有近三千万平方公里面积,人口至少有两亿多!
这还是现在,等婴儿潮这一代完全成年时,大汉的人口将会迅速逼近五亿。
石庆愕然。
他没想到,自己过来想要想办法把卫长公主送出大汉十三州,给太子消除登基的隐患。
结果现在,却把卫长公主送上了一个高到可怕的位置。
石庆突然嚎啕大哭,磕头:“陛下啊陛下!如果有一国正,太子如何自处啊,如何自处啊!”
“陛下,不只是现在,未来的太子,下一朝太子,下下朝太子,将如何自处?!”
卫青开口了:“石大人此言差矣,有了国正这个职务,太子就无法自处了?那以前大汉有那么多王爵,难不成太子就能自处了?”
“太子依旧是太子。”
“是储君。”
霍海打岔:“说到这里,陛下,臣认为,咱们应该取消忌讳这一说,否则未来的皇帝名字都不好取。要不然名字和某种科学理论的名字重合,岂不是以后查文献的时候科学家根本看不懂文献,还得找历史学家询问?”
“话说如果取消了忌讳的话,君这个字其实很适合女孩子取名字用。什么碧君啊,婉君啊……”
刘彻瞪了霍海一眼。
此时,朝堂上的年轻宗室都傻了。
世界上居然还有人敢跟陛下开玩笑,而且是开这种玩笑!
霍海耸肩。
这讲的是老实话。
幸亏刘据还没当皇帝。
刘据当了皇帝,据为己有要改为占为己有,据说要改成什么说?证据依据大数据改成什么?
人们要引经据典,都得……哦不好意思,不能引经据典了,因为不能用据。
刘彻:“这事儿让民部国正去讨论吧。”
石庆依旧不甘心:“陛下!”
刘彻:“国正,不一定和太子有冲突。”
“太子本身也有另外一个不计入三公九卿却比三公九卿更高的职务,就是监国。”
“太子是监国,长公主是国正,不是正好?”
“倘若哪一朝没有长公主,就另外选一名优秀宗室,或是空缺即可。”
众多宗亲也是面面相觑。
现在有了国正这个职务。
国正和监国,明显是同级别职务。
以前长公主只是尊贵,没有政治能力,现在长公主有了政治能力,那和太子有什么区别?
再说太子这个储君,反而处在弱势地位。
因为国正一直有实权,而监国只有在皇帝出巡的时候才有责任。
最近这些年,刘彻喜欢上了外出寻访,反正以前去上林苑打猎休息十来天的事件,现在都够巡视洛阳了。
巡视一下怎么了?
所以,太子监国的身份还是发挥了一些效果的。
或者,为了顺耳,可以把监国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说法,称为摄政。
那么,国正和摄政,这职务就很对称了。
但也只是听起来对称。
卫长公主要是坐上了国正的职务,那就压太子一头了,这就是总览国事的理事了。
刘彻已经不准备在这件事情上多费口舌了,抬头看向暴胜之:“暴胜之,你有什么事儿?”
暴胜之急忙出列:“陛下!”
……
台阶上众人人都傻了。
“国正?民部?”
这个民部说是民部,却不是民部,而是以前的大农令,加隋唐的民部,加上现代国家的国务形成的一个部门。
这权利,大到逆天。
卜式笑了笑:“一直以来,不断地有聪明人,以为自己想出了能一击绝杀的办法,去找武侯大人的麻烦。但每一次,武侯大人都会在翻手一步直接杀死对手。而且用的办法永远不是顺着别人的思路破题,而是直接掀桌子。”
赵过补充:“最关键是,每次武侯大人都会在这样的事情中,占尽便宜。”
桑弘羊却正色:“既然有了国正这个职务,那说明陛下要把重心完全转向到征伐之中,真正的下定决心要一统全球了。”
为了一统全球,陛下都准备把大汉十三州部的所有事务,甚至是现在华洲基本盘的所有事务,全部丢给卫长公主了。
这和直接把所有权利交给了霍海有什么区别?
不会真有人觉得霍海十年没有归朝,上来就提出这种事情,然后陛下不经思考就同意了吧?
这肯定是陛下和武侯商量好的啊!
什么君臣间隙,都是演给大家看的吗?
此时,霍光愣在原地。
霍光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永远没法战胜二哥了。
霍光一直以来想的都是,要当上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朝堂文武百官之首。
甚至要做出举世成就,让后来人企及不到大司马大将军这个职务。
霍光认为自己能够位极人臣。
但现在霍光突然明白了。
自己可能能做到没错,但自己永远都在走别人走过的走成功了的路。
所以,自己获得的最大的成功,也就比前人最大的成功能大出一丝,就已经顶天了。
而二哥不同。
二哥,从来都不屑去比照别人的成功。
或许,以后后人都不会把成功叫做成功,而叫做你威武啊。
就好像现在做一件事情做成第一,不是你第一了,而是你是冠军了。
霍光顿了一下,看向天空。
天空海阔,自己的大哥二哥天马行空。
一个纵横沙场无人可当。
一个引领大汉举世无双。
而自己……
霍光,只挫败了三秒。
霍光,对自己太了解了。
霍光知道,自己的人生就是自己的人生。
二哥那天马行空的一生,是二哥的人生。
自己去追寻别人已经获得了的成功,也是一种人生,而这是自己的人生。
大司马大将军,依旧是我的目标!
霍光坚定的看向远天的云彩,随即感叹:“我命……”
王内侍急匆匆出来,打断了霍光,王内侍急迫:“诸公!”
众人回头看去。
王内侍脸色难看到了极点:“黄河决堤!黄河决堤!”
众人愣了一下,随后立刻往宫殿跑去。
刘彻刚刚下令召回百官,进去撒了个尿,出来一看,百官就到齐了。
“嗯?!”
黄河决堤的事情还要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田蚡的食邑位于山东鄃县,地处黄河北岸。
三十六年前,黄河在瓠子南岸决口时,洪水南流导致河北岸的鄃县未受影响。田蚡出于私利,担心堵口后黄河改道北流会威胁自家封地,因此反对治河。
田蚡的理由是天命论,“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
当时刘彻也不懂科学,信了他的邪。
而霍海来长安的时候,田蚡尸体都凉透了。
后来,随着科学发展,刘彻才知道自己上了个大逼当。
于是,刘彻有钱了之后,发动了一次付费徭役,把缺口堵了。
历史上本来要持续二十三年波及十六郡到后期造成人相食的灾害,就控制在了十年时间就结束了。
当初为什么大河以南的诸郡,特别是洛阳宛城这样的富庶之地,居然稍微一点天灾,就六万灾民跑来长安?
要知道当初流离失所的实际上是十几万人,几万人去了朔方,几万人来了长安,路上还死了不少。
原因就是当初大河以南十多个郡受灾,根本没有粮食产出。
这事情之后,刘彻就在想办法治理黄河。
要说的话,刘彻治理黄河,比霍海见过的前世的黄河好治理多了。
毕竟黄河还没那么黄呢。
但是,在最开始的几年,大家不懂科学,却又发展迅猛的时候,在从陇西到朔方这一代,开垦还是非常多。
开垦,就会导致水土流失。
黄河本来没啥问题,但是缺口泛滥十年没人管,那缺口就像是……皮裤破了一块。
众所周知,皮裤没破就是新的,破了一块就等于破完了。
这些年来,上游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抬高。
抬高后,中等程度的洪水就等于以前的大洪水。大洪水就等于以前的特大洪水。
所以,口子,又崩了。
好在,整个地区的百姓,被水灾折磨过十年,当初有经验的老一辈现在也才三十来岁四十多岁,又身体健壮。
所以水灾是爆发了,但是,附近的居民跑的比兔子还快。
受灾人数不多,一共泛滥了三郡之地,却只冲垮了三十栋民居。
不过,依旧有上百人失踪。
其中大量都是单独外出工作的年轻人。
听到是水灾,霍海没有想平时那么轻松,而是严肃了起来。
前世的时候,有一年霍海去旅游,听说一个地方有一个很著名的水灾水位纪念碑。
于是就在城里河边去问,纪念碑再哪儿。
河边的人往城的方向指“那边”。
霍海又去城里问。
城里的人往城郊指。
城郊的人往山里指。
霍海就懵逼了,怎么会有一个在山野的洪水纪念碑会有名呢?
到了山下,村民往山上指。
霍海不信,但是问了几个人,都问到了同一个答案,最终还是爬上了山。
接近山顶的位置,霍海俯瞰整个城市,回头看着水位纪念碑,人懵逼了好几分钟。
当年的洪水,把该地区淹的只剩下山顶一小块。
这就是洪水。
不过,看了暴胜之的具体报告,霍海松了一口气。
不是很严重,就是水位抬升。
霍海:“当务之急有三个。”
“第一当然是救灾,救灾最好直接派遣军队去,强壮的军人调度起来比地方救灾力量强大不知道多少倍,而且从体力能力各方面都比地方优秀,现在有铁路,只需要火车开过去就行。”
“第二是停止在上游的砍伐,从今天开始禁止乱砍乱伐,开始保护各地生态,建立法律保护黄河的植被。”
“第三是在合适的地方建立完善的速生林体系和巨木伐木规则,来供应中原的使用。当然,也要保护到当地生态,不要把原始森林砍没了,日后和黄河一样。”
大臣们还没开始讨论呢,就的到了解决方案。
刘彻:“丞相发话,那就办去吧。”
霍去病:“既然是出动大军救灾,臣请缨。”
人群中,终军感觉自己这辈子值了,大司马骠骑将军,居然也用自己请缨这个典故了。
随即站出来:“臣愿意前往辅佐大司马骠骑将军赈灾。”
刘彻思索了一下点头:“可以。”
既然两人主动地,那就这样正好。
“具体需要多少钱粮,多少人力,需要多长时间,计算一下吧。”
等一群人算完,刘彻疑惑:“就这点儿钱?朕自己掏了,都去办吧。”
霍海站了出来:“陛下,时代变了,以后救灾不再是像以前那样了。”
众人都懵逼了。
霍海:“以前救灾,尽量能让半数灾民活下来,然后再接下来几年或者十年在该区域免去农业税,就已经顶天了。”
“而现在,社会繁荣到了这种程度,仅仅是让他们活下去吗?灾情影响整个地区的发展十数年,等过几十年这个地方岂不是是一个大坑?”
“我们应该救灾,但是救灾结束不意味着一切结束,接下来是重建。”
“我们最差要让该地的人回复原本的生活水平,当然了,指的是平均,而不是某个巨富家庭被毁了还要给他发钱发成巨富。”
有些人点头,有些人摆头。
这得要多少钱啊!
霍海继续:“各地的规划其实很差,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朝廷对于各种发展的规划越来越有规律,越来越好,效率越来越高。”
“在受灾之后,要救灾要重建,是不是应该蹭着灾难毁灭了基建和城市村镇,而把城市,村镇,还有道路,规划成符合时下最新规划的程度。”
“这样等整个地区重建完成,直接就是附近的经济高地,一方面能弥平灾害的损伤,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大汉十三州核心地带的人对于灾害抵御能力越来越强,大家对于朝廷的信任度越来越高。”
“所有人对朝廷的信任度越高,经济越繁荣,发展越迅速。”
霍海讲完之后大家都没想到。
如此说来,灾难变成了好事了?
霍海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没有人会为了朝廷的灾后补贴而去主动寻找灾难,如果有,那就让那个地方成为永久的典型吧。”
人性的恶劣,霍海从来不低估。
刘彻:“再算。”
算完之后,刘彻倒吸凉气。
以刘彻的身价,都直呼内行:“要不……算了吧?”
霍海:“不一定做到最好,尽量吧,随着大汉越来越富裕,未来做的越来越好,到时候大家会记得今天的决定,记得陛下的决定的。”
刘彻一听,抬头:“再算。”
距离真正的出兵,还有时间。
霍海还需要熟悉朝堂。
卫长公主也要熟悉国正这个职务。
算完后,刘彻顺口:“自从有了科学的思维后,我们应该喊出口号,人定胜天。”
“如今世界变革,大汉要引领天下的发展,大汉人要引领天下的发展。”
“即日起,改元。”
“改太初为天汉。”
谁都知道天汉是天朝大汉的意思。
但刘彻爱怎么说怎么说吧。
改元了,新的周期来了。
接下来是外扩周期!
外扩周期伴随着人口再次膨胀,第二次工业革命真正的大发展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