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权、利分离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长夜天高字数:4658更新时间:25/04/06 21:19:32
    正是因为朝廷在各行各业都伸出一只脚踩在规则上,才能凌驾于各个行业之上,成为上层阶级。

    黄霸这么短时间就看穿了规则制定的本质,很厉害。

    但还是差一点。

    黄霸有了思路之后,就开始思考,有了线头之后,就很容易抽丝剥茧了。

    很快,黄霸对于这件事情的领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实际上,教育的过程,就是利用的过程。

    但是,要利用,不能拿来就用,拿来就用的只能是粗糙而不堪大用的东西。

    精细的东西,需要调教,甚至雕琢。

    才能用得顺手。

    现在的技术性大商人们手握技术,放出来是为了雕琢选拔年轻同行,加以利用。

    他们自己虽然厉害,但是人脑毕竟有限,能走到现在的这一步,都几乎可以说是有运气成分了,很多发明都是靠九成的努力和一成的运气好给搞出来的。

    而收揽人心后,自己的人够多了,自然就能搞出更多更好的技术。

    而朝廷何尝不是在利用大商人们。

    大司农何尝不是在调教在雕琢大商人们。

    大司农是在教大商人们做事。

    转念一想,黄霸明白,大司农想要用自己这把刀,现在正在磨刀。

    黄霸没有遗憾,没有失落,而是很兴奋,兴奋能够成为霍海的一把刀。

    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的。

    想到这里,黄霸看向了霍海:“大司农……您跟光禄大夫是……商量好的?还是?”

    霍海:“你说呢?”

    黄霸:“不像是商量好的,也许是兄弟间的默契?”

    其实,这些事情,在现在这个阶段,根本没有展现出来的必要,也没有可能展现出来。

    如果不是霍光主动跳出来的话,那霍海的六年义务教育就会埋下一颗雷。

    霍光主动跳出来,恰好就是在做披萨之前就讨论‘披萨能不能放菠萝’。

    这个行为,其实不就是在制定规则么?

    为什么作为反对方,做的事情却居然是帮主动方制定规则?

    那除了霍海霍光是商量好的之外,还有什么可能?

    难不成是霍光敏锐的发现了霍海提出的六年制义务教育的缺陷,所以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制造政治财产?

    想到这里,黄霸又觉得,不是不可能。

    不过,黄霸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多思考,而是继续思考推进六年制义务教育。

    就算这件事情的正反面目的都是为了架构规则,自己作为大司农府衙的官员,自己应该站稳立场。

    至于博弈的目的是什么,和自己没关系。

    霍海收起了手里的活儿,看到黄霸在写公文,而且是写推进六年制义务教育中,细分的有关于如何设置教师待遇体系的细则。

    霍海很惊讶。

    黄霸这么年轻,居然分得清做事儿的主次?

    不错。

    很多人做事情,是没有脑子的。比如知道了杀猪是为了吃肉后,就不好好杀猪了,心已经是自己颠勺的模样了。

    却不知道,那杀猪的,那做菜的,不是同一批人。

    这杀猪杀不好,到时候吃肉也没你的事儿。

    现在黄霸就算知道杀完猪后,上来的是国宴厨师做菜,也丝毫不影响他按部就班的刮猪毛。

    等黄霸把手里的事情做完后,走了出去。

    霍海才看向了刘鸿坪。

    刘鸿坪做霍海的秘书已经几年时间了,已经养成了默契,看到霍海看过来,刘鸿坪就立刻会意:“大人,现在这个时刻,无论大人是如何和光禄大夫谋划的,这消息传出去,别人信不信,都并不重要。”

    “我们应该把舆论的关注重心冲散,让普通人关心其他事情去。”

    霍海:“哦?为什么?为什么要让百姓去关注别的事情?”

    刘鸿坪:“现在的舆论对大人您是不利的,现在坊间有了一些不好的习惯,但凡任何事情一出来,就会有人出来说这事情是您的谋划,最后会让您获利。”

    这是好是坏?

    这形成了一种霍海在背后控制整个大汉的感觉。

    事实上这描述就是错的。

    霍海是在拉动大汉这匹马车,走向自己的方向,而不是坐在背后操作提线木偶。

    霍海手指敲打桌面:“有没有办法让这种舆论被打散。”

    现在霍海不再是当初那个年轻人了,如今的人,对于霍海,那叫一个讳莫如深。

    任何简单的事情,在普通人看来,就是霍海富有深意的神之一手。

    哪怕霍海出门吃个饭,也会被人理解为霍海要推动这个街区的发展,或者这种饮食的发展。

    仿佛霍海无所不能。

    刘鸿坪:“如果真要让普通人消除这种认为您无所不能的舆论氛围,就应该让大家看到您并不是无所不能。”

    “眼下只有一件事情能证明这一点。”

    霍海好奇:“什么事情?”

    刘鸿坪:“北平,董偃。”

    提到这个名字,霍海的回忆回到了好多年前。

    当时董偃和霍海发生矛盾。

    准确的说是霍海为了提高大汉贵族们的道德水准,坚决打击窦太主的情人董偃。

    刘彻打击了十几年的贵族那一堆破烂事儿,也不如霍海对着皇家最有权力的女人窦太主发难效果好。

    当初霍海宣称自己封侯后就要杀了董偃,把爵位舍弃不要,也要砍死董偃。

    于是董偃想要先下手为强,先封侯。

    结果却连续错过了好几次封侯机会。

    结果,霍海攻打匈奴,一战封侯。

    从此以后,董偃再也回不来了。

    他回不来不要紧,只要窦太主死了,一切就结了。

    结果就是,因为霍海的原因,大汉的医疗水平飞速提升。

    这几年过去,医生们甚至已经搞定了麻醉剂,乙醚,一氧化二氮,硝酸甘油,都已经出现了。

    如今长安最顶级的医院里面,已经掌握了真正的开腹手术了。而不是以前治疗阑尾炎时那样,头顶套个大钟,锤子一敲。

    虽然之前也有一些中药可以吃了后达到一定的安定效果,但那不能完全对抗太过强烈的疼痛。

    因为医学如此发展……窦太主远比历史上活得久。

    这位本来就是皇室中的超长待机,刘家本来就有这种基因,加上医学发展,直接让窦太主死不掉了。

    本来,有霍海拦着,董偃绝无可能进灞陵,如果窦太主死,董偃一定会更早死,而且尸体来不了长安。

    窦太主自己都很清楚这一点,这几年都没见过董偃。

    但,如今窦太主依旧还活着。

    不止窦太主活着,陈阿娇也还没死!

    只是,陈阿娇已经飞速的老了。

    再也没有重新出来的可能。

    没有孩子的陈阿娇,最终变得平和了,听说这两年爱上了养猫。

    要是刘鸿坪不提起的话,霍海几乎把董偃给忘了。

    “董偃……”

    霍海仔细的思考了起来。

    如果董偃成功封侯,甚至没封侯回到长安,却屁事没有,那百姓自然知道霍海不是无所不能的了。

    这的确是一个办法。

    说实话,霍海对董偃个人没有什么意见,干他纯属因为风气不好。

    如今新学昌盛,道德是必修课。

    特别是这几年那些世界观正在塑造之中的小孩长大,别的地方不知道,长安的道德水平是飞速提升的。

    既然风气已经刹住了,是否可以放董偃回来?

    霍海手指敲打桌面。

    讲真,董偃恰恰就是霍海在暗中掌控一切的证据。

    因为只要霍海不松口,董偃把一切都赔上,都封不了侯。

    董偃在右北平,尝试过带兵去进攻匈奴单于本部。

    结果,在有指南针,有星象图,有老兵向导,有一堆匈奴向导的情况下,没找到匈奴单于部在哪儿。

    如果要让董偃封侯,那就让董偃去解决匈奴单于被蚕食剩下的最后一点东西。

    伊稚斜其实在三年前,就已经愿意跟刘彻投降了。

    但刘彻不要。

    因为伊稚斜如果投降,他还是匈奴的单于,是带着自己的嫡系兵马。

    这样的话,他就转化成了一大政治力量了。

    有了他这个旗帜,大汉好不容易制造的没有匈奴人,只有草原人,匈奴政权毁灭,就再也没有匈奴人的局面,不就白瞎了?

    所以,刘彻不接受伊稚斜单于的投降。

    这些年来,匈奴单于本部……这么说吧,大汉的牧场边缘,拿上最先进的望远镜,已经能直接看到龙城的匈奴部落单于本部了。

    此时霍海真的在思考可行性。

    刘鸿坪每次都是,只提意见,出主意,出完就不管了。

    至于这个主意会不会对霍海有影响,他也不管,那不是他的工作范围。

    这一次出的主意,虽然有点馊主意,但霍海还真有点心动了。

    是时候了结旧事了吗!?无论是董偃,还是匈奴单于?

    当然了,可不是说让董偃去把伊稚斜给抓出来。

    这个任务,最终还是属于大将军卫青的。

    只有卫青,能干这个活儿。

    不是因为这个活儿有难度,而是因为其他人没资格先动筷子。

    ……

    三十五岁的董偃,横刀膝盖上,坐在大漠间,一眼望去,只是远方部落的孤烟。

    董偃已经完全看不出当初那个讨喜的帅哥模样了。

    因为风吹日晒,董偃的眼角上有了皱纹,因为常年缺水,所以手掌上有了一些纹路,这些刀刻斧凿一般的纹路,隐隐有些泛黄发黑,就像一个多年老农手掌上留下的茧子并口一样。

    为了立功,为了封侯,董偃最开始压抑着害怕,真正的成为了一个军人。

    然后慢慢的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将士。

    成为一个合格的将士,到现在这般,又花了几年。

    这一段时间,每一战,董偃必先冲上去。

    在脸上,背上,胸口,留下了刀口。

    如今董偃这副摸样,再也不是当初那个董偃了。

    董偃都不知道,自己如何再当一个小白脸。

    有时候,午夜时分,董偃也会梦回当初贵族们围着自己转圈的日子。

    “校尉!”

    手下双手恭恭敬敬的把一份书信递到了董偃面前。

    看到书信上的字,董偃愣了一下。

    打开后,董偃也陷入了迷茫。

    其实霍海不想写这封信。

    霍海说自己不迷信,其实特别信命。

    就算宇宙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按照客观的物理规律运转的,霍海也认为命运是真实存在的。

    同样的人,同样的智力,同样的生长环境,同样的读书态度,同样的一切经历,就因为运气,可能导致两个人的命完全不同。

    霍海对于命,很信。

    所以霍海相信,曹家和大汉,必然有点什么。

    也相信,董家和大汉,必然也有点什么。

    董仲舒的出现,让大汉走向了巅峰。

    董偃的出现,让脏唐臭汉风气彻底刹不住车。

    董贤这个断袖之癖的主角,直接让西汉完蛋。

    董后,汉灵帝的母亲,让东汉局势迅速崩坏。

    董卓,一曲西凉吹来的笛声,彻底的带走了整个大汉。

    从曹起,至曹终。曹前是萧何,曹后是孔明。

    大汉的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

    霍海对于这种感觉像是命运的安排的事情,是不想沾手太多的。

    但是霍海还是写下了书信,送给了董偃。

    董偃看完信,内心平静如水。

    董偃早就知道自己永远封不了侯了。

    整个草原上,或者说整个大汉,所有的军队全都在卫霍手中。

    长安时看起来什么卫青和霍去病争风,什么公孙家,什么李家,好像有很多人掌握着军权一样。

    到了边塞一看,刀全在卫霍手中。

    董偃知道霍海不想让自己封侯,自己就永远封不了侯。

    甚至因为感受到自己的必死之局,董偃还克服了怕死的情绪,才真正的成了合格的将士。

    但是到了今天,董偃突然感觉自己的人生回不去了。

    这么些年的戎马,还怎么回去?

    都说一年良家子,一生汉军情,董偃远不止如此。

    一个堂堂正正,在战场上,和另一个男人战斗,杀死了对方。

    然后重复这个过程不知道多少次的人。

    又怎么回得去做小白脸的日子。

    只是,长安有事情未能了结,董偃想要回去。

    书信中写了两条路给董偃选。

    等待卫青攻破龙城,让董偃跟着封侯。

    或是董偃直接回去长安,但从此以后公开离开窦太主。

    为什么会有选择二这个没有任何好处的选项?

    必然是有原因的,原因当然是不会写出来的。

    但看起来,似乎不用选也知道该选一。

    但……董偃选了二。

    把书信揣进怀里,董偃收起了刀:“我要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