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齐泰:陛下,臣请旨斩杀朱允熥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相遇依旧字数:2398更新时间:25/04/05 10:28:45
    奉天殿。

    朱允炆倒背着双手,在厅堂内来回直溜。

    他现在心乱如麻,刚刚继位,一大堆烂摊子的事,把他搞得焦头烂额。

    目前,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削藩的事。

    他下了一道圣旨,把周王朱橚的藩给削了,目前来看,好像是风平浪静。

    但是,他内心隐隐地感到不安。

    他感觉到,就像是山洪要爆发了,只是暂时的平静。

    更让他头疼的是,北平的燕王,实力雄厚。

    论辈分,朱棣是自己的亲叔叔,难道说,自己将来要和自己的叔叔开兵见仗吗?

    另外,这一次,他派张昺、谢贵和张信他们去了北平,朱棣到底是个什么态度,他也不得而知,因此,心中十分焦虑。

    就在这时,有一名侍卫走了进来,向他禀报说:“兵部尚书齐泰求见!”

    “哦,齐大人回来了?快请他进来。”

    “诺!”那名侍卫答应了一声,转身出去了。

    时间不长,齐泰迈大步,风尘仆仆地从外面走了进来,跪伏于地,口称:“万岁!”

    朱允炆赶紧用双手把他搀扶了起来,口中说道:“爱卿,你辛苦了。”

    “微臣不辛苦!”

    “赐座!”

    王钺给齐泰搬来了一把椅子,齐泰便坐下了。

    “献茶!”

    王钺又为齐泰倒了一杯绿茶,用双手递给了他。

    齐泰接过茶杯,一口气喝干了。

    “爱卿,你此次去北平是个什么情况呀?”

    “陛下容禀!”

    于是,齐泰便把到北平去的情况讲述了一遍。

    朱允炆一听,大喜,如此说来,咱们的计划都得到了顺利的实施。

    “是的,张昺已经就任北平布政使,谢贵和张信为都指挥使。”

    “这一次,燕王怎么会如此慷慨呢?”

    “还是陛下运筹帷幄,给他来了一个措手不及,还没等到他反应过来,咱们已经把人安排过去,这些调动,都是合理的调动。

    另外,都督宋忠驻军开平,从他燕王府调检护卫军士,咱们说是要抗击北元,他能说不同意吗?

    另外,微臣又让徐凯、耿瓛屯兵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范措施。”

    “爱卿,还是你考虑得周到呀。”朱允炆称赞道。

    因为这样一来,不但在北平的重要岗位上安排了自己的人,而且调走了燕王府的军队,削弱了阎王的力量。

    齐泰也不是等闲之辈,原名德,字尚礼。

    他曾经是应天乡试第一,次年又中了进士。

    老朱在世之时,对他十分倚重。

    有一次,老朱去祭奠祖庙,要找一个九年没有犯过过错的臣子一同前往。

    老朱遍察百官,只有齐泰符合这个条件。

    所以,齐泰就陪着老朱一起祭祀祖庙,老朱赐其名为“泰”。

    老朱临死之时,把齐泰叫到了自己的榻前,托孤于他,让他好好辅佐朱允炆。

    因此,朱允炆刚刚继位,就拜齐泰为兵部尚书,掌管军事。

    此时,齐泰的神情变得忧虑了起来,接着说道:“陛下,微臣也有几点顾虑呀。”

    “哦,你顾虑什么?说来听听。”

    “之前,微臣向陛下建议,直接削燕王的藩,陛下不听,却先削了周王的藩,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平安无事,实际上,却打草惊蛇。

    这样一来,燕王必定会有所准备,再想削他的藩就难了。

    另外,秦王和晋王实力雄厚,也要防止他们暗中勾结在一起。”

    其实,对于这件事,朱允炆也很为难,齐泰是力主直接削燕王藩的,但是,黄子澄却要削五王的藩,而且,力主先拿周王开刀。

    他们两个人的意见不统一。

    “爱卿,事已至此,如之奈何呢?”

    齐泰叹息了一声:“陛下任命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此举是否得当?”

    “此话怎讲?”

    “陛下,你忘了,张信乃朱棣的旧部啊,此人将来能否对朝廷忠心耿耿,很难说呀。”

    朱允炆一听,手抚着额头,神情变得忧虑了起来:“难道说张信背叛朝廷?”

    “目前来说,他应该不会,但是将来怎样就很难说了。

    所以,微臣建议陛下把张信给撤换了。”

    朱允炆摇了摇头:“朕的旨意已下,怎么可以朝令夕改呢?

    如果是那样的话,岂不是更加引起朱棣的疑心!”

    齐泰见朱允炆不愿意下旨撤换张信,也没办法,他接着说道:“陛下,不应该听黄子澄的建议,把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释放回北平啊。

    黄子澄说什么这样可安朱棣的心,那不是笑话嘛?

    如果说朱棣的三个儿子在咱们手上,朱棣就是有异心,他也要掂量掂量,现在好了,他那三个儿子被释放了回去,而且,他们兄弟三人都不是等闲之辈呀。

    朱高炽虽然身体肥胖,行动迟缓,但是,城府极深。

    先帝在世之时,曾经多次夸赞于他。

    朱高煦有项羽之勇,勇猛无敌,咱们朝中能征惯战的大将已经不多了,除了老将耿炳文和郭英之外,还有谁呢?

    谁能是朱高煦的对手呢?”

    “黄子澄曾经向朕建议说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可堪大任。”

    齐泰一听,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陛下,依臣观看,李景隆华而不实,徒有虚名,和当年的纸上谈兵的赵括没有什么区别,你若把军队交到他的手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爱卿,你说这话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了?

    李景隆十分骁勇啊,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

    他身材高大,武艺出众,怎么能是赵括之流呢?

    朕拿他好有一比,他好像是赵国的李牧,刘邦手下的韩信啊。”

    齐泰听了再次摇头:“你要这么认为的话,那么,咱们大明就危险了。

    据微臣观察,咱们和燕王之间,早晚有一战,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谁做大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人们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陛下在选贤任能的时候,千万要谨慎啊。”

    朱允炆听了齐泰的话,心中不悦。

    这不等于说自己不识人才嘛!

    “陛下,吴王朱允熥现在何处啊?”

    朱允炆不明白齐泰为什么突然问他这个问题,回答道:“朕已经把他软禁在吴王府上。”

    齐泰听了又摇了摇头:“陛下此举不妥呀。”

    “为何?”

    朱允炆一听皱起了眉头,心想这又是黄子澄的主意,怎么又不妥当了?

    “陛下请想,吴王是什么身份?

    他是你的父亲和常氏所生,身份尊贵呀。

    朱雄英去世之后,按照朝廷的礼制来说,他就是嫡皇孙了,你把他留在身边,将来对你的皇权岂不是有极大的威胁?”

    “那么,依你的之见呢?”

    “无毒不狠不丈夫,不如把他杀了,以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