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卧龙大战凤雏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吃不起肉肉字数:5457更新时间:25/04/05 00:01:12
    明军呢?人到底去哪儿了?

    他们不会没走这条路,或者索性根本就没来朔州吧?

    所有在此埋伏的唐军,不论级别高低,脑海里都同时升起了这同一个疑问。

    他们能在缺食少粮的晋阳城窝一个冬天,可是在这荒郊野外蹲几天,就已经让这些耐耗王们有点耗不动了。

    此处说是进入朔州必经的“大路”,其实不过是两山之间、一道宽一点的夹缝而已。

    唐军主力此时就蹲在两边的山上。

    这鬼地方隐蔽性确实不错,但是条件嘛,就有亿些艰苦了。

    几万人就这么泡在潮乎乎的烂泥地里,一个个大眼瞪瞎眼,在寒风里瑟瑟发抖。

    现在正是倒春寒的时候,积雪正在缓缓融化,湿冷湿冷的,体感甚至比大冬天还要再冷一截。

    更别提这湿乎乎的软泥,一脚踩下去拔都拔不出来。

    更更别提他们一个个都补给不足,饥肠辘辘的。

    全体唐军就这么陷在初春刚化冻的烂泥坑里,如同一个泥沼巨人,感觉自己的脚都要泡烂了,身上都要长蘑菇了。

    简直是煎熬!

    更可怕的是,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根本没个底啊!

    谁知道明军什么时候来,谁知道明军到底会不会来呢!

    在这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下,再精锐的部队也会被磨平锐气。

    一开始,唐军将士们还士气高涨,期待着一场对宿敌的大胜。

    光是想象明军被跳脸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就让他们兴奋到浑身颤抖呀!

    然而现在,他们的士气迅速滑落到了谷底。

    被连续冻上好几天以后,再狂热的战争分子,情绪也会跟着温度一起冷静下来。

    “奶奶的,忍不了了!”

    程知节一拍大腿,气势汹汹地爬上山头,去找大总管李世绩了。

    “李世绩,你说那帮狗娘养的辽东佬到底来不来了?”

    面对瓦岗寨老兄弟,程知节也不温良恭俭让了,直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这也不怪老程沉不住气。

    相似的时间,相近的地点,同一个怎么等也等不到的明军。

    这似曾相识的场景实在是让他的PTSD犯了,属实是你跺你也麻。

    “嘶……”李世绩深深呼吸一口,尽量平静地说:

    “此地是大军北上朔州的唯一通道,除非李靖得了失心疯,指挥八万大军强行翻越雪山,这样对他们的损失或许比遭到埋伏更大。

    “根据太上皇陛下的圣裁,只要明军决计回城,迟早会踏入我们的伏击圈的。”

    他好言给这位被折腾得略显毛躁的老伙计灌了碗鸡汤,同时轻飘飘地把锅甩给了不容置疑的某位陛下。

    但是程知节谢绝了心灵鸡汤,追问道:

    “老子不管这有的没的。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

    李世绩的语气也强硬起来:

    “自然是忠实执行陛下的命令,继续留在这里,伏击明军,直到将其主力歼灭!”

    许是这坚定的态度感染了老伙计,老程没有再多少什么,点点头就回到了自己的阵位上。

    “呼……”

    李世绩将肺中的浊气呼了出去,身形都好像矮了半截。

    老程心焦,他作为此战的主帅,比老程更心焦。

    这几天,他向着南边代州的方向望穿秋水,等明军都快等成深闺怨妇了。

    你们这群贱婢养的反贼,我已经到朔州大街来抓你们了嗷,你们踏马的人呢?!

    如果明确知道己方的推测有误,明军就待在总部哪儿都没去,还则罢了。

    可是代州的被搬空了,当地老乡也证实明军出营后就往北方进军了。

    这么多天过去了,根据正常的行军速度,他们早该到朔州了呀!

    明军到底去哪儿摸鱼了?

    总不至于被直接打断了……不是,饿断了脊梁骨,翻过太行山回河北吃奶去了吧!

    这种处于“来”和“不来”之间的叠加态,最让李世绩感到心烦。

    他也不咋地该怎么办了。

    在原地继续等吧,一事无成不说,还消耗巨大。

    不但消耗宝贵的军粮,更是在消磨着将士们的士气锐气。

    再这么守株待兔一阵子,别说打仗了,这支部队是否能保持组织度不散架都是两说。

    可是回撤晋阳吧,也是死路一条。

    在后勤已经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勒紧裤腰带发动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结果到头来却是空跑一趟。

    没有完成任务,怎么向太上皇陛下交代?怎么向被涮了一把的将士们交代?怎么向大唐的江山社稷交代?

    个人的责任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这场伏击战或许是大唐翻盘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如果能一举歼灭李靖的八万主力,那么大唐还能暂时还阳,和大明的争霸赛还有得打。

    否则,以大唐开足马力都供不起山西前线的糜烂现状来看,还是趁早投了算了。

    “我到底该如何是好?婢养的山匪叛贼究竟躲到哪里去了!”

    李世绩深刻体会到了老程当时“等待戈多”时的心情。

    原本他的计划非常完美。

    当缺乏补给的明军行进到朔州城下时,一定归心似箭,只想着回到朔州大搓一顿。

    这正是敌人最放松警惕的时候。

    在这个节骨眼上,唐军突然“哇”地大喊一声,跳将出来。

    想必明军再训练有素,也会和小娘子遭遇剪径劫匪一样,花容失色、惊慌失措、小鹿乱撞、委身于人……

    结果没想到,蔫儿坏蔫儿坏的明军居然放他李世绩的鸽子,把他架在了上上不去、下下不来的尴尬境地,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

    “大总管。”

    在他最郁闷的时候,副将来报。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该是将士们用暮食的时刻了。”

    李世绩眉头一皱,对副将的突然报告感到莫名其妙:

    “吃饭的事,由仓曹按例办理便是,还需要特别向我请示吗?”

    言外之意是,这种小事也来烦我,那我还干不干别的事了?

    然而副将好像没有听懂潜台词,坚持道:

    “此事重大,合应由大总管亲自定夺——

    “因为军粮不够了。”

    嘶……李世绩感到一阵脑壳痛,下意识地揉揉太阳穴。

    好像自从去年入冬以来,这句话就一直在他耳边回荡,晚上做梦都能被饿醒……

    “在天寒地冻的野外埋伏,将士们的体力消耗比在温暖的军营中要大得多,携行军粮的消耗快于先前的预测。”

    副官的表情已经超脱了焦虑,只有疲惫和麻木。

    李世绩擦了擦牙花:

    “按照现在的速度,我们手中的军粮还能撑几天?”

    “能勉强维持我军回到代州。”副将面无表情地回答。

    “嘶!”李世绩的脑袋更疼了,让他忍不住喊了出来。

    也就是说,如果今天不启程回撤,那么唐军就只剩下强攻朔州、或者在荒郊野岭饿死这两条路了!

    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老问题——

    是留是撤?

    时间紧迫,士兵的肚子不等人。

    李世绩必须现在就做出决策!

    他皱眉许久,俄顷,紧绷的表情倏然放松,好像下定了某种决心。

    “传我的命令……”

    就在他话音未落之时,一声高呼打断了他。

    是传令,拖长了尾音。

    “报——大总管!”

    李世绩的心跳陡然加快,眼神一厉,直直地看着那传令。

    不止是他。

    副将,护卫,仓曹,普通士兵……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事情,目光集中到了那个传令身上,耳朵竖起。

    他们都在等待着那一句等待了好几天的情报——

    “发现明军!”

    终于来了!

    将士们同时发出一阵欢呼。

    “干他娘的!”副将忍不住低吼一声。

    李世绩也不禁握紧了拳头,想要将胸中积郁的闷气一排而空。

    但是他控制住了自己,有条不紊地下达命令:

    “各部迅速隐蔽,放走前哨。在敌人大部队完全进入伏击圈之前,不准擅自攻击,一丝一毫的声音和动静都不准发出。

    “如果让对方提前发现,放跑了大鱼,我将你们挫!骨!扬!灰!”

    最后几个字,他几乎是咬着牙说出来的。

    但其实根本不需要他如此细致地交代。

    精锐的唐军士兵们早就进入了各自就位,屏息凝神,以待明军。

    这真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啊!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就在他们快要放弃的时候。

    害他们在冰冰冷的烂泥地里、像猪一样打滚了好几天,天杀的大鱼终于要上钩了!

    整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明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了伏兵的视野之中。

    队列井然有序,即使目的地在即,纪律也并没有丝毫松懈。

    唐军不禁咽了咽口水,握紧了手中的长枪弓弩。

    能走出这样的队列,绝对是精锐。

    不是某条战线上的土木老哥假冒的。

    而考虑到对方经历了严重的补给困难,在山西高原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仍然能保持如此整洁积极的军容,那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是个强敌啊……

    唐军静静地、耐心地埋伏在大道两侧,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等会儿的敌手,既忐忑又兴奋。

    李世绩站在视野最佳的山顶,一副气定神闲、一切尽在掌握的模样。

    只是他放在背后的双手在微微颤抖,昭示着他几乎快按捺不住紧张激动的心绪了。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大鱼当前,唐军反而没有了刚才的急躁,所有人都化为了雕像,怀着巨大的耐心,等待着大鱼完全入网。

    这是他们这么多天忍饥挨饿、挨冷受冻……不,这是他们自从整场战争爆发伊始,就在苦苦等待的机会。

    毕其功于一役的机会就在眼前,谁也不想因为自己的不耐心而导致功亏一篑,社稷沦丧!

    然而。

    一刻钟过去了……

    一个时辰过去了……

    别说明军的大部队了,连他们的前哨都还没有进入弓弩的最远射程!

    明军并没有另辟蹊径掉头就走,他们一直处于唐军伏兵的视野范围之内,而且进入视野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确实是在向伏击圈慢慢靠近。

    只是,这个靠近的速度也太慢了……

    走一步看三步,时不时停下来,戒备着周围的任何风吹草动。

    这比蜗牛还摸慢的走法,终于让意志最坚定的唐军也开始不耐烦了起来。

    这群虫豸,是在戏弄我军么……

    “忍住,就算天上下刀子也不准乱动!否则老子日你们先人!”

    程知节向有些躁动不安的士兵低沉而急促地吼着,生怕这些大头兵坏了大计。

    毫不夸张地说,皇国兴废就在此一战了!

    忍耐,必须忍耐!

    …………

    就在唐军憋着一口气的时候。

    明军也在憋着一口气。

    侯君集也是老官僚了,他觉得自己预判了李靖战败甩锅的预判,严令各军坚决执行战帅的命令,打起十二分的注意力,时刻警惕唐军“可能的”无耻偷袭。

    这才有了唐军所见的“一步三回首”的走法——

    斥候在前搜山,精锐前锋开道,实力最强的主力居中,宝贵的后勤辎重随后跟上,老兵殿后。

    从代州到朔州的这一路,明军全军就是这么一路地毯式搜山搜过来的。

    安全是真的安全,费时也是真的费时。

    不但大军行进速度缓慢,而且还时不时地走走停停。

    还闹出过把野猪当成敌军,吓得全军弓弩上膛、时刻准备开干的乌龙事件。

    这也是唐军在朔州城下喝了那么久的西北风、一度以为明军放了他们鸽子的真实原因。

    唐军是按照正常行军速度推算的明军抵达日期。

    可谁能想到,明军这一路走得很“不正常”呢?

    以至于唐军比他们多赶了差不多快一倍的路,却仍然先赶到了目的地,被晾在烂泥地里、一连喝了好几天西北风。

    然而,老对手对明军的龟速不满意,可明军自己的主帅李靖,却对此满意得很啊!

    一点也没有责怪侯君集低级红高级黑、将士们延误战机的意思。

    反而对手下坚决贯彻自己的命令感到非常满意。

    俨然是一副不关心战局、只关心自己权力是否稳固的昏聩模样。

    “没想到李卫公,那个横扫半个天下、与天策上将齐名的李卫公,如今竟能衰朽到如此地步……

    “英雄迟暮啊!”

    小将薛仁贵一边大发感慨,一边扬起开山刀,手起刀落,一刀劈开了挡路的藤蔓。

    “小声点,跟紧我!这山里可不比平地,走丢了就算天王老子也找不回你!”他向手下的斥候们低声吩咐道。

    大约是厌倦了主军帐中过于恶臭的官僚和“大人”气息,薛仁贵主动请缨担任开路先锋,亲率斥候在前方搜山,为大部队开道。

    他倒要亲眼看看,唐军是不是真如某两位比起军人、更像官僚的老头那样,无所不能、无处不在。

    看穿佯攻晋阳的调虎离山之计、预料到明军回撤朔州、在北上的途中设下伏兵围追堵截什么的……

    按照李靖的担忧,唐军这是开了天眼吗?

    还是李世民陛下偷看了剧本?

    “你们给我睁大眼睛仔细搜,不可放过一点蛛丝马迹!”

    薛仁贵再三训示手下。

    吐槽归吐槽,侦查任务还是要不折不扣地完成的。

    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万一真出了事,至少事情不能出在我自己负责的范围内……

    “不不不,薛仁贵啊薛仁贵,你怎么也变得这么迂腐恶臭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居鲍鱼之肆……

    “哎呀!”

    他嘀咕着嘀咕着,脚底突然一打滑,滚下了山崖。

    所幸这片山并不陡峭,崖底也堆积着厚厚的枯枝败叶和未融化的积雪。

    所以小薛并没有摔得很重。

    “唉疼疼疼,我怎么这么不小心……”

    薛仁贵脑袋晕乎乎的。

    “嘘!”旁边有人提醒他。

    “小声点,别让对面发现了!”

    “哦。”小薛下意识地应和一声,眼前还在天旋地转。

    一只有力的臂膀伸到了他面前。

    “来,哥们儿。”

    “哦谢谢。”

    薛仁贵扶着对方递出的手站了起来,还不忘道声谢。

    “没事儿,自己人。你也忒不小心了,怎么从上面滚下来……

    “咦,哥们儿……不是,这位郎君。你这身铠甲……怎么感觉程将军也没你穿得那么花哨啊?”

    那个好心人的声音充满了迷惘。

    薛仁贵也愣了愣。

    程将军?

    咱队伍里有姓“程”的军官吗?

    这么一思考,脑子总算从晕眩的状态中恢复了过来,双眼第一次聚焦在扶起他的好心人身上。

    这身熟悉又陌生的步兵铠……

    还有明军在穿这么老的款式吗?

    与此同时,那位热心的陌生战士也在用同样诧异的目光打量着他。

    坏了……两人心中同时升起了这个念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