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逃出生天……吗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吃不起肉肉字数:4534更新时间:25/04/05 00:01:12
    血腥的战场。

    薛仁贵竭力拼杀,右手麻木,意识模糊。

    目之所见,全是淋漓的鲜血、截断的人类肢体,间或有还没死透的伤员在地上无意识地蠕动着,口申口今着。

    他整个人就像掉进了一缸鲜血一样,浑身上下都沾满了血迹,耳朵嗡嗡作响,鼻子里满是刺鼻的铁锈味。

    他不知道自己在哪儿,自己在干什么。

    他只知道,自己必须要撑住,他的手下们也必须要撑住。

    他们被一路向北驱赶,现在已经退无可退,身后就是黄河,离最后驻守的防线只有不到五里。

    将士们浴血奋战所拼命保下来的这五里,就是大明主力部队与外界连接的最后一根脐带!

    这里如果断了,那战略态势将彻底逆转,一切就全完了。

    “死!”

    薛仁贵右手一用力,将锋利的佩剑刺入敌人的胸膛。

    铛的一声脆响,佩剑折断在了肋骨之间,剑尖没入敌人体内,一同倒了下去。

    “呼哧,呼哧……”

    薛仁贵终于又幸存了一次肉搏战,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空气。

    他的嗓子喊哑了,手臂也因为砍杀而发麻发痛,虎口裂了一个大口子。

    身后的黄河传来咆哮声。

    薛仁贵下意识地回头望去。

    只见从黄河对岸,明军派出了数艘舰船,看样子是来营救他们的。

    然而这些船只行至半路,遭到了唐军舰队的拦截,双方爆发了激战。

    唐军从洛州方向顺流而下,地处上游,始终占据着有利的阵位。

    而明军的战船因为还要掩护运输船,运动受限,所以始终处于下风。

    别说靠岸接应友军,连渡过黄河都十分艰难。

    “在激战之中,水运是没有用的……”

    薛仁贵喃喃道。

    黄河虽然水流相比长江更为和缓,但毕竟是华夏的母亲河,在公元七世纪时期的水量还是比较丰沛的。

    这就意味着,黄河不是随处都可以靠岸的,船只必须停泊在固定的口岸渡口,才能进行大规模的人员摆渡。

    口岸是固定的,代表着可以被敌方的海军力量封锁。

    这就封死了他们通过河渡逃出包围圈的后路——明军的水师是难以一边抵御敌方主力舰队的猛攻,一边进行人员撤离运输的。

    所以,只有陆路可通。

    薛仁贵别无选择,他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死,要么死守。

    这狭窄的五里地,便是全村最后的希望了!

    这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从白天一直拼杀到黑夜。

    天上一轮血红的明月,照亮了战场。

    黄河边没有什么山,视野非常好。

    双方完全杀红了眼,天暗了就点起火把,火灭了就借着月光和星光,继续着白天的战斗。

    短兵相接的肉搏战,要什么战术?要什么光线?

    他们纯粹在依循着身体的本能,进行着最野蛮、最残酷的战斗。

    就这样,又从夜杀到了明。

    东方出现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在一片血腥之中开启了。

    “将军……”斥候向薛仁贵汇报,他整个人摇摇晃晃的,好像随时都要摔倒了似的。

    “西边,出现了不明的军队。”

    薛仁贵没有回答,双手止不住地发着抖,脖子机械地转向斥候所指的那个方向。

    西方的天空仍然一片漆黑。

    在漆黑之中,隐隐约约能看见一片阴影,高低起伏,宛如大海一般。

    待那片阴影靠近了一些,薛仁贵才发现,那些影子都是一个个分离的,有大有小。

    大的影子是马匹车辆,小的影子是一个个士兵,密密麻麻的。

    那是一支庞大的部队,正在向战场快速靠拢过来。

    薛仁贵的脸上没有表情。

    他完全麻木了。

    “将军,怎么办?他们是谁,是敌是友?”

    斥候的嗓子干得像在冒烟。

    薛仁贵没有回答斥候,将枪尖从敌人的尸体上拔出来,继续闷着头,回到了生死搏杀中。

    他管不了那么多了。

    管他是敌军还是友军,明军还是唐军,去他们的。

    他只管杀!

    待朝阳完全从东边升起来的时候,那支部队已经开到了近前。

    战场上,大明的将士们正在和大唐的士兵进行着殊死的搏杀。

    杀着杀着,双方几乎同时发现,战场上闯进了不速之客。

    那是一支装备精良、人员齐整的队伍。

    骑兵在前警戒,步兵压阵,辎重车队在后,是标准的行军姿态。

    厮杀的双方停了停,将冷漠的视线投向来者。

    在这南北宽仅五里的狭长通道上,拥挤着三支部队。来者根本无处可避,一路逼近,终于来到了明军和唐军的眼皮子底下。

    “是……是友军!”

    大明的士兵第一时间认出了来者的盔甲样式,顿时欢呼起来。

    这支不速之客不但是友军,而且还是很强、很能打的友军。

    那是天下第一将李靖李卫公所率领的明军主力部队!

    “居然是伪明的增援?!”

    一家欢喜一家忧,进击的唐军大呼不好。

    他们浴血奋战了一整天,早已是强弩之末,自觉根本不是那支生力军的对手。

    更何况,这支新来的明军个个人高马大,装备精良,一看就很不好惹。

    攻守之势异也!

    “这是……什么个情况?”

    苏定方率领唐军主力的先锋部队,第一个踏进了战场,顿时被眼前的惨烈景象震惊得说不出话。

    尸横遍野,血流漂橹,很难想象在过去的一天,这里究竟经历了多么残酷的战斗。

    即使亲自参与了对东突厥和薛延陀的灭国战,身经百战如他,也很少经历过有哪个战场能有这么惨重的死伤。

    因为双方都是华夏的军队,战斗力相近、技战术相近,是势均力敌的对手!

    “简直……岂有此理!”

    苏定方的双眼慢慢染上了一层血红,如同两团跳动的火焰,灼灼地盯着退去的唐军。

    他抬起了一只手,下意识地要下令追击。

    然而一个转念,他克制住了替同袍报仇的冲动,痛苦地将手又放了下去,带着先头部队继续赶路。

    他骑着马闷头行了一会儿,问路边正坐着休息的几个老兵。

    “你们的将军在哪儿?薛仁贵在哪儿?”

    老兵根本没有抬头看他,满脸呆滞,慢慢地伸出了一只枯槁的手,指了指前方,接着便一动不动,好像是一尊雕像一样。

    仿佛那只活像枯树枝的手,便是老兵身上唯一能动的部件。

    “多谢。”

    对于士兵堪称无礼的举动,苏定方完全没有怪罪,而是真心地感谢,便策马奔向老兵所指的那个方向。

    在死人堆的旁边,他终于找着了薛仁贵。

    那位大明第一小将,此刻也和刚才路边那个老兵一样,坐在一具敌人的尸体上,满脸呆滞麻木。

    薛仁贵似乎听见了马蹄声,机械地抬起头,看见了忘年交苏定方。

    “你……怎么样?”苏定方一脸忧虑,立刻翻身下马。

    “我……对不起将士们,对不起李卫公,对不起陛下……”薛仁贵口齿含糊,语调毫无起伏,好像他的魂儿已经留在了战场上。

    “我根本不会打仗,被对面的唐军玩弄在股掌之间,差点丢了阵地,差点让大家陷入包围圈……”

    苏定方听得不禁一阵唏嘘。

    在去年的时候,老苏还和小薛一起搭档纵横河北,力抗薛延陀侵略者。

    那时候的薛仁贵,意气风发,英武无匹,当得起“少年英雄”的美誉。

    可是现在,渡过黄河才几天工夫,怎么被打成了这样。

    不但意气全无,自信全无,连魂儿都被打没了……

    苏定方不知道老战友经历了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安慰他,只能拍拍他的肩膀,道:

    “没事了,我已将唐军驱离,你和你的部队可以回齐州修整了。”

    薛仁贵抬起了头,平淡的脸上泛起了一丝疑惑。

    “齐州?可如果我们去了齐州,谁来防守从郑州到齐州的通路?会被对面占领的!”

    “他们想占领就占领吧,这条通路已经没有用了。”

    苏定方解释道:

    “陛下下令,所有在黄河以南的军队即刻向东回撤至齐州,以齐州为防守核心。

    “李靖大总管所率领的主力,就在我们后面,马上赶到。”

    薛仁贵皱起了眉毛,对老伙计所说的情况并没有十分理解,嘴里喃喃道:

    “我们……败了?”

    苏定方脸色一苦,摇摇头:

    “不,你们的任务,完成了。”

    呼……薛仁贵长出一口气,脑袋一歪,倒在了地上。

    “小薛!小薛!”

    苏定方吃了一吓,抱起他拼命摇晃。

    “呼噜……呼噜……”薛仁贵打着鼾。

    连续经过了几个不眠之夜,昨天又连续指挥砍杀了一整天,他实在太累了。

    苏定方:“……好好休息吧。”

    他将老战友驮上了马背,便收拢薛仁贵的军队,和自己所率的先锋部队混编,继续向前警戒行进。

    在他们的身后,李靖所率领的主力部队跟上,井然有序地通过了唐军驻防区和黄河之间的狭窄通道。

    这条将士们用生命撑起的走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让整支明军部队有惊无险地脱离了战场。

    他们并没有在这里停留太久。

    因为在他们的身后,李世绩的追兵正在紧追不舍。

    …………

    就在明军从汴州撤离以后,追击而至的唐军迅速填补了这里的空缺。

    李世绩的主力部队也终于和李世民陛下的部队合兵一处。

    “陛下……”

    李世绩单膝跪在龙辇之前。

    马车里,传出李世民嗔怪的声音:

    “你让李靖逃了?”

    “……惭愧之至……”李世绩闷声道。

    在李靖提前跑路以后,李世绩急得快发疯了,像疯狗似的一路追过来。

    但是他所有拦截李靖的努力都被针锋相对地化解了。

    论战斗力,双方在同一个层级。论指挥,李世绩发现,自己终究比李靖还差一些。

    所以,如果李靖打定了主意要提桶跑路不恋战,李世绩是无论如何也追不上的。

    “这不是你的问题。”李世民微微叹气。

    “是朕的问题。”

    李世绩大惊:

    “陛下何出此言?”

    李二陛下不是打得蛮好的吗?

    “都怪朕生了那么个人小鬼大的儿子,让他看穿了朕的计划,这才让李靖在最后一刻前及时逃离了陷阱。”

    李世民的口气可一点也听不出懊恼,反而还挺骄傲。

    “……”

    李世绩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往下接着说,只能换一个话题。

    “陛下,那这支军队的指挥权便交还给您……”

    “给朕干什么?你自己继续领着,朕大病未愈,可没这个脑力指挥。”李世民表示不接这口锅。

    隔着车驾,李世绩仿佛看见陛下在车子里慵懒地摆着手。

    他能听出来,这只是陛下的托词。

    陛下不肯接手六万主力的真正原因,是如果他接手了主力,那其他的二线部队谁来指挥?

    难道让他李世绩来?

    李世绩连精锐都指挥不明白,还想指挥二线?

    还是乖乖指挥精锐,把难指挥的二线交给陛下来吧。

    只有在陛下已臻化境的指挥下,这些平平无奇的部队才能爆发出战斗力。

    将领的高低搭配,这也是一种让各部队各尽其用的田忌赛马。

    “一直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李世民道:

    “你领一支骑兵,先向东抄到前面。

    “注意,走小路,如果有必要可以走南边的许州和徐州。

    “这次,千万别被他们发现。记住了?”

    李世绩浑身紧绷,立答:

    “遵旨!”

    …………

    黄河沿岸,李靖的部队正在秩序井然地向着齐州方向行进。

    撤退不难,难的是如何有序撤退。

    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如何让士兵们克服乱套乱窜的本能,严格按照撤退的先后次序,是一门十分考验军队和指挥官的科目。

    李靖就做得很不错,苏定方作为先锋在前,他坐镇的中军、包括薛仁贵的部队在中间,两翼由侯君集、李道宗掩护,末尾则由猛将薛万彻殿后。

    安排得十分科学合理。

    除了必要的粮草辎重以外,重型攻城器械、大型车驾军帐等等不适合快速行军的笨重装备,全部丢弃了。

    所以,李靖的部队撤退得很快。

    泰山的余脉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