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给臭外地的一点小小的辽东震撼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吃不起肉肉字数:6147更新时间:25/04/05 00:01:12
    不需要告示牌,李明一行人也能很直观地分辨出平州与幽州的交界线。

    因为,燕山在平州的那一侧,全秃了。

    和草木丛生、充满“野性美”的幽州一侧泾渭分明。

    这显然不是因为天气转寒,草木凋敝。

    冬风不至于不度山海关。

    事实上,平州那一侧山上的树,都被人砍了。

    连树墩子都没留下,只在原地留下一个个大坑。

    李明记得,当他今年年初离开辽东时,燕山还不是这样子的。

    一眼望去,整座山脉就像自从他走后连续996加班了一年,毛都掉光了。

    而加班的成效也十分明显。

    燕山在短短一年之间,几乎快走完了黄土高原上千年才走完的历程。

    当然,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这一点,还不至于让辽东呈现出一些“超越时代”的特点。

    真正让李明感到不对劲的,另有原因。

    “明儿,平州……是在下雨么?”

    李令手搭凉棚,疑惑地向东北望去。

    远方的平州似乎笼罩在一片神秘的云雾之中,云倒是不黑,晴不晴阴不阴的,弥漫了整片天地。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晦暗不清的色泽。

    那是雾霾……

    辽东居然起雾霾了!

    在工业革命开始前一千多年的大唐!

    李明的嘴角止不住地抽搐。

    “并非下雨,那是咱辽东特有的天气,我也说不清是啥,大约是天冷吧。”

    长孙延随口替李令解答,将空气质量问题一笔带过。

    一行人离开了如同荒郊野岭的幽州边缘,正式进入平州地界。

    一踏上平州的土地,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

    道路陡然变得宽敞平坦,马蹄踏着毫不费力,让经历了半个月颠沛流离的众人,屁股难得轻松了一回。

    街道四通八达,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或是行商,或是赶路的工匠农民。

    不论职业,大家的步伐都忙而不乱,洋溢着无穷的活力。

    “好热闹,这县城之外的道路也能有这么多人,竟不输长安闹市?!”苏定方有些诧异。

    初唐时期,在经历了长时间动乱之后,人口还处于爬坡的增长阶段。

    离开城墙,乡里乡间的道路上一般是没什么人的。

    李明一行人横跨中原数千里,一路上见惯了萧条冷清,突然在野外碰见那么多往来的路人,竟有些不习惯了。

    这幅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给了初次来辽东的众人一点小小的震撼。

    “久闻辽东繁荣,今日亲眼得见,竟能远超我在宫中所想,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杨氏不由得感叹,笑吟吟地望着李明。

    对儿子的自豪是掩藏不住的。

    “这才哪儿到哪儿啊,这还没进城呢,往里走还要热闹呢!”

    长孙延很享受首都人民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一点也不谦虚。

    李令同样对弟弟的建设成就感到自豪,可是在自豪之余,却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她的良人崔挹也有同样的感觉,附在她耳边轻轻说了几句。

    李令点点头,又策马来到长孙延和李明同乘的那匹马边上,低声问:

    “这条道……该不会是驰道吧?”

    根据贞观律,驰道只能陛下的车驾可以行走,其他人要借用,必须得到陛下本人的许可。

    这些来来往往的平民,包括李令自己在内的李明一行,多半是没有得到陛下的许可……

    “不是。”长孙延回答地自信满满。

    在这条路上走过一遭的崔民干一愣:

    “不是吗?”

    “当然不是。”长孙延拍着胸脯:

    “我们对原本的驰道进行了全面的拓宽和加固,怎么能是同一条路呢?”

    众人战术后仰,肃然起敬。

    律令好像确实只明确禁止了擅闯、或者毁损驰道,而没有说对驰道进行改造修缮会有什么处罚。

    因为长孙无忌在参与编纂《贞观律》的时候,大概没有料到会有人敢玩这么一出,而自己的好大孙也在这伙胆大妄为之徒之中。

    “人多好啊,人丁兴旺才是福啊。”

    老太太张出尘最爱热闹了,她坐在马车里,笑呵呵地和老伴儿说着。

    “呼……是啊。”李靖终于能坦然地松口气了。

    人多,意味着治安好,没有强盗山匪下手的空间。

    这样他就不必坐在马背上全程警戒,可以和老伴儿在车里休息休息,把护卫的重担丢给后生仔苏定方了。

    他开始有些后悔,自己不该心生二念,作死养了支私兵。

    更不该被李明殿下给发现了。

    和他那忌惮李靖才能的老爹不同,李明殿下可是真一点儿也不见外啊。

    本着只要用不死就往死里用的原则,可劲儿地使唤李靖。

    一点也不因为李靖是一朵年迈七旬的娇花而怜惜他。

    连李明自己的禁军都敢交给他,让他完全负责自己的护卫。

    也不怕李靖真的心怀反意,真一刀把他给嘎了。

    这如燕山一般厚重的信任,让李靖有些吃不消了。

    早知道会这样,李靖觉得还不如当初向李世民陛下坦白,伸长脖子来一刀。

    起码轻松。

    长眠比睡眠不足好多了……

    “明哥,怎么样?辽东官民一心,取得的重大成就,一切都是依循了你定下的方针。”

    长孙延拍拍坐在前面的李明的肩膀。

    难得有向家人吹逼的机会,可明哥却出奇地安静,让长孙延不得不越俎代庖了。

    “咳咳!”

    李明重重咳嗽了一声,看着前方那浓浓的雾霾,僵硬地点点头:

    “嗯,我看出来了。”

    越往前走,他就越能闻见pm2.5爆表的气息。

    对孤陋寡闻的唐朝人来说,大概会以为这是“东北风情”。

    而对李明来说,这大概意味着,年度体检报告里会多出好几个让人心惊肉跳的↑或↓箭头。

    奶奶的,辽东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要不要这么高啊,这给大地剃光头的效率也忒高了吧……

    …………

    现在是秋冬季,燕山的气温已经降下来了。

    不过李明一行无需冒着严寒翻越大山。

    他们可以走东边的滨海古道(也就是后世的辽西走廊)。

    通过临渝关(即山海关),就能进入辽东腹地。

    因为现在气温低,燕山与渤海之间的滨海古道上,滩涂烂泥地已经冻硬了,可以供不拉重车的马队进出。

    再过上几百年,待唐朝的这段温暖的间冰期结束,这条辽西走廊就将彻底从海底显现,让东北的各族老铁真正快乐起来。

    但在海平面高企的唐朝时期,这条狭窄泥泞的古道还名不见经传。

    西边是燕山脚下,连片光秃秃的地块中间,偶尔会冒出来几块金黄的农田。

    东边则是茫茫渤海。

    一派田园景象,平静而闲适。

    清新的海风吹散了雾霾,让李明的脑子也欢快地运转起来。

    如果自己推进一下历史的进程,用人类的鬼斧神工,在这里提前造一条永久的、能走大车的高速公路呢?

    那么,来往辽东与内地的商旅队伍,就无需绕道崎岖的燕山山路了……

    问题是,改造烂泥地有没有可行性?

    等土木老哥薛万彻回来后,要不问问他?

    “算了算了,我还是别大兴土木,当秦皇隋炀了。”李明冷静了一会,暂时打消了这个宏大的土木项目。

    在唐朝给冻土修路,相当于在现代给太平洋加盖、给喜马拉雅装电梯——不太现实……

    “快看!他们在干什么!”

    崔挹惊愕地指着在山脚下耕作的农民。

    “怎么了怎么了?”

    这一嗓子,当场把苏定方给喊激灵了,警惕地拔出佩剑。

    禁军也立刻紧张起来,握紧手里的马槊和弓弩。

    “敌袭?”

    刚刚还在抱怨啥活儿都干的李靖,也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准备带头冲锋。

    军人们屏息凝神,仔仔细细地望向山脚下的农民,眼光似火。

    可是一群人怎么看怎么觉得,那些农民并没有什么可疑的举动,真的只是农民而已。

    “快看他们在收割什么!是稻子,稻米!”

    崔挹小老弟终于把一句话喊完整了。

    苏定方握剑的手微微颤抖,有一种照着小崔的脑壳就是一刀的冲动。

    人家收个稻子,关你什么事?

    “辽东居然能种大米?我没有看错吧,这还是辽东吗?幽州北部的土地也种不了吧!”

    崔挹无视军人们无语的目光,还在那儿激动地喊:

    “这不是只能种些小米高粱之类的吗?”

    经他这么一提醒,大家才发现了不对。

    按照原来的时间线,东北地区第一次出现水稻,还得等到一百多年后的渤海国时期。

    “哦,那个啊?”

    李明倒是对此见怪不怪,解释道:

    “我专门安排了几个生产大队,挑选了几块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块,试种各种从内地带来的稻种。

    “看来实验成功了,还真让他们找出了能在辽东正常生长的水稻品种。”

    对于这回答,崔挹还是大为吃惊:

    “就下官所知,不断有先人挑选合适的稻种,在平州尝试种植水稻,可都没有成功。为什么殿下在平州仅仅一年就……”

    “当然是因为殿下乃气运之子,天命所归啊。”崔民干很丝滑地接过小侄子崔挹的话茬子,说话很是好听。

    身为天下第一姓,老崔向来是很有傲气的。

    何曾对别人如此低声下气?

    连对皇帝本人,他也不曾如此阿谀奉承。

    但今时不同往日。

    在河北动乱、被迫离开河北的家乡以后,他们一家如浮萍一般,断了根儿了。

    李明殿下就是他这一支崔氏的庇护者。

    说难听一点,他差不多是将身家性命都交于了李明殿下之手。

    虽然李明未必讲究这个,但是臣服的姿态还是得做的。

    为了家族的存续,崔民干的身段也可以很柔软。

    “那倒也不是。”

    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李明挥了挥手,制止了老崔大唱赞歌的行为:

    “只是单纯的广撒网而已。”

    “广撒网?”两个崔一时没有听懂。

    “水稻能否在辽东成活,一要看不同地形的水热环境,二要看粮种本身。”李明为两人答疑解惑:

    “所以我让他们收集了全国各地的粮种,在辽东的海边、山间等不同地区,都种了一遍,一个一个试。”

    崔挹还听得半懂不懂,崔民干心算一番,有些发愣:

    “这一个个种子试过去,得要多大的地块,耗费多大的人力啊!

    “万一没有结果,可不是全年颗粒无收?”

    李明点头表示赞同。

    “是这样的,以空间换时间。”

    他随意指了指身后:

    “我们沿着滨海道这一路走来,大多是寸草不生的空地,对吧?”

    “是哒。”旁听的几人点点头。

    “那些其实都不是空地,而是失败了的试验田。”

    李明轻描淡写地说道。

    “啊?!”

    众人惊得目瞪口呆,而有过实际执政经验的崔民干,更是忍不住惊呼出声。

    这一路走来,一望无际的荒地,居然全是所谓的“试验田”?!

    成片成片的土地,全年没有一颗收成,就是为了试出,哪一种大米种子能够适应辽东的气候,可以在关外生长?!

    “看来这部分的实验比较成功,选拔出了能耐海边滩涂盐碱地的稻种。”长孙延附和着,简单地评价道。

    此话一出,众人又是一惊。

    “你是说……别的地方也这样,大量大量地撂荒?”李令的惊讶掩饰不住。

    沿着海滨向东北延伸,这一连片没有产出的土地一望无际,已经够大够“浪费”了。

    居然只是所有实验用土地中的一部分?

    “是的。”李明和长孙延异口同声。

    “山间高寒、平原干旱……各种自然环境都要试一遍,在最短时间内选出最适合的大米品种,从而在东北地区最快速地铺开种植。”

    “今年试种,明年试点,后年全面铺开。”李明补充道。

    来自京城和幽州的几位土包子倒吸一口气。

    他们真正理解了李明所谓的“以空间换时间”,具体是什么意思。

    追求极致的高效,凡事都追求快速,连路上的行人都行色匆匆,大有时不我待的气概。

    这股勃勃生机、奋发进取的拼劲,正是辽东的底色。

    也是李明治下的人民,与其他州县臣民之间的根本区别。

    “这么做快是快了,只是……”

    杨氏看得更深一层,沉吟道:

    “只是这么多土地因此歉收、绝收,民间不会有意见吗?”

    她倒不是担心因此而喂不饱辽东的百姓。

    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不至于这么愚蠢。

    她担心的是,这样会招致地主的反对。

    想象一下,如果老李同志某日突发奇想,要征用关中的广阔良田来“做实验”……

    只怕早就有一大堆韦氏、杜氏、这个氏那个氏的门阀贵族,来进京“痛陈利害”了。

    尽管这实验从长远来看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

    也注定会被直接利益受损的小团体搞黄。

    “没有什么地主了,民间都完全支持我。”

    李明轻巧地说出了让听者惊骇的事实。

    “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才是我搞生产大队的动机。”

    大地主豪强崔民干低着头,一声不吭。

    一年时间,遴选出能在燕山以北成活、甚至丰收的水稻,短得让人难以置信。

    而为此动用的社会资源,同样巨大得让人难以置信。

    在铲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有利益集团后,就能调集封建社会难以想象的力量,进行宏大得令人咋舌的社会实践。

    这一切都折射出,李明对辽东的掌控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其他地区的人难以望其项背、甚至难以想象。

    这就是全天下未来的主人么?

    简直高效得可怕……

    …………

    平州,治所卢龙县。

    辽东委员会办公室。

    “哦豁,他们真打起来了?”

    平州、营州两州刺史兼常务委员,韦待价,阅读着从关内传来的情报。

    今日份的情报是,李治和李泰的军队终于在函谷关打起来了。

    “按传信过来的时间计算……八个兄弟已经打了快有半个月了吧?”

    韦待价磕着核桃,颇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感觉。

    虽然今天才传来确切的消息,但从李明殿下过去传来的文书,他也不难看出,兄弟几个迟早要有一战。

    更何况,李明殿下都把他在长安的死忠,都给打包送到辽东了。

    不少都是阿韦的老熟人。

    无不预示着天下风云再起。

    要是连这点政治敏感性都没有,韦待价这两年就真是白做这个“十四奸党”了。

    对于这场新时代席卷天下的八王之乱,韦待价的评价是:

    “茶壶里的风暴。”

    在赤巾军的护卫下,他根本不用担心这场兄弟内讧会波及东北的核心区域。

    他完全可以隔着燕山观火,那边打得热火朝天,而这边建设得热火朝天,两边互不干扰。

    “不,不能抱着这样的心态,辽东和大唐是一体的。”

    韦待价自我反省起来。

    内地的兄弟州县打起内战,辽东怎么能隔岸观火呢?

    必须得两边卖物资,狠狠发一笔战争财啊!

    韦待价立刻拿出纸笔,伏案写起了方案。

    “韦委员。”传令来报。

    韦待价头也不抬:“我在忙,有什么事之后再说。”

    “哦。”传令乖乖退下。

    过了一会儿,尉迟循毓来了。

    从长安回辽东半年,小黑炭头的块头又大了一圈,照旧莽莽撞撞地冲进来,扯着嗓门儿瓮声瓮气地喊:

    “阿韦!粗大事了!”

    怎么伱也叫我阿韦,这外号是你这小黑子能叫得的吗……韦待价心里嘀咕着,没好气地嘟囔:

    “怎么一个个都来烦我,正值多事之秋,我很忙的,到底有什么事?”

    “大事!”

    首席财务官房遗则也跟着冲进来了,因为长期坐办公室缺乏锻炼,他皮肤白了一圈,跑了没几步路就气喘吁吁的。

    首席财务官居然难得离开了他一直坐镇的账房,这简直千年一遇。

    韦待价这才意识到,大约真的发生大事了。

    “到底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他心里咯噔,放下了笔。

    “明哥!”

    房遗则和尉迟循毓异口同声道。

    “啥?”韦待价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是李明!李明从长安回来了!”

    “什么?!传令呢?你们怎么不早说!”

    韦待价拍案而起。

    “你不是说你很忙……”

    尉迟循毓正在嘀咕,只感觉身边刮起了一阵风。

    韦待价早就蹦出了书房,往卢龙县城门口奔去。

    尉迟循毓和房遗则,一黑一白两个小伙伴互视一眼,赶紧跟上。

    “哎哎哎你等等我们!不在南门,你方向走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