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玄武门的意思是后门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吃不起肉肉字数:5012更新时间:25/04/05 00:01:12
    “各地都在风传父皇在前线下落不明?甚至齐州还盛传父皇已死?

    “各个亲王都在蠢蠢欲动,与都督府眉来眼去?齐王甚至已经开始秘密整兵、准备造反了?”

    太极宫,两仪殿书房。

    李明端坐着,读着来俊臣从各地收报的情报,手指哒哒地点着桌面。

    只有高低起伏的胸膛,说明他的心绪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平静。

    虽然之前早有预料。

    但当李世民在前线遭遇不测的传言,真的摆在他桌案上时。

    李明仍然感到无比唏嘘,脑子一团乱麻。

    那可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啊——尽管在去年以前,老李对他这个幺子并没有尽太多父亲的责任……

    呼……呼……李明连续深呼吸几次,强迫自己的心绪又慢慢冷静下来。

    “事情没那么简单,这流言就来得很突兀……”

    按理说,陛下发生了意外,前线肯定第一时间向监国殿下,也就是他李明,发报了。

    作为第一责任人,李世绩绝对不会蠢到在这事情上耍小花招。

    退一步说,就算李世绩真这么愚蠢,同在前线的侯君集、李道宗、侯君集也不会一声不吭吧?

    然而没有,那三位忠心耿耿的奸党成员,也没有向党魁大人通报这个消息。

    总不至于唐军八万主力被三体人一招秒了,连信都发不出来吧?

    “相父,你怎么看?”

    李明下意识地问道。

    房玄龄的座位空荡荡的,偌大的书房里,李明只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并没有人回答。

    “嗐,瞧我,都把房玄龄去辽东这事儿给忘了。”

    李明苦笑着拍拍脑袋,莫名有一种悲凉孤寂的感觉。

    关于李世民下落不明的传言,以李泰所在的洛阳为中心、七位庶子所坐镇的州县为节点,迅速向全国铺开。

    明明他这个监国都没有收到密报呢!

    那些被淘汰的臭鱼烂虾凭什么知道的?

    明显是谣言。

    李泰编织的谣言。

    “而且谣言的矛头,都无一例外,指向了我……”

    李明把视线重新拉回到来俊臣的情报上。

    来自八个王府的流言口径高度的一致,均声称李明是这起“陛下不祥事件”的幕后黑手。

    因为陛下和太子殿下如果被杀,那毫无疑问,身为监国的李明收益最大。

    直接一步到位,跳过储君的环节,登基称帝。

    而且不仅是动机,连作案手法,这些流言也传得有鼻子有眼的。

    “是突厥人背刺唐军,才导致陛下遭难,而疑似与突厥人串通的李道宗、以及与铁勒人串通的契苾何力,都是我的心腹。

    “而且当初他俩被怀疑通敌时,我还在朝堂上替他们辩护,这也成了我谋害亲父的证据……”

    李明回忆着朝堂上的点点滴滴。

    真是见鬼了,既有动机也有手法,连李明都越看自己越可疑。

    抛开不当人这点,单纯为了干掉父皇上位的话,这手法还真他酿的天衣无缝,能大幅省却自己在太子位置上待机的时间。

    “也就是说,李泰的党羽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给我挖坑了么……”

    李明感到脑壳痛。

    他的长安报社,业务范围只覆盖了长安和东北。

    其他广大地区的舆论场,并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也就是说,李泰完全可以在其他州县营造信息茧房,把脏水全泼到他李明身上,进而农村包围城市,让这股对他极度不利的舆论风潮倒灌回长安。

    这样,李泰就师出有名,可以号令诸王誓师讨逆了!

    “虽然京畿之地兵力空虚,可城池还在这儿,禁军、屯卫都还在。

    “没有其他七位亲王的辅助,李泰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进坚城的。

    “为了让其他七位亲王跟着他造反,李泰不惜造父皇的谣吗?”

    毕竟大家都是兄弟,又不是上下级。

    李泰和其他七位庶出的兄弟,就算关系再好。

    平时喝喝酒吹吹牛没什么问题,可真让他们起兵造监国的反,那是绝对没这个胆子的。

    毕竟皇帝还在上面压着,那七个臭鱼烂虾谁敢这么跳?

    然而,王爷们造反的胆子没有,但借着“讨逆”的名义捞取政治资本的胆子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而李泰,就给了那些臭鱼烂虾扮演大忠臣、大孝子的机会。

    “如果七个藩王都被李泰忽悠了,以为这事是我干的……”

    李明下意识地把目光投向了墙上挂着的大唐堪舆图。

    八王遥领的都督府,都正好卡在战略要地上。

    距离长安最近的秦州都督府,由韦贵妃的儿子李慎把持,杀到城下不过是一脚油门。

    而李明能调得动的军队,要么在辽东,要么在南方,离长安甚是遥远。

    加上全国漕运吃紧这个老大难问题。

    等到这些天南地北的军队调入京城,刚好来得及参加自己的头七。

    不过谣言终究是谣言。

    在前线送来可信的战报之前,单凭李泰的造谣,几大都督府的军队是不可能被轻易调动的。

    而这似乎也被探子们的情报所证实了。

    在肃反委员会高强度的监视下,各都督府岿然不动,并没有征召折冲府府兵的征兆。

    包括洛阳也毫无动静。

    天下暂时风平浪静。

    “然而李泰已经在提前做舆论铺垫了,不可掉以轻心。

    “谁知道这货在暗中憋着什么,他的府邸连探子都安插不进去。

    “李祐的动向也很值得警惕……妈的,要不是朝中那群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虫豸拦着,我本可以齐州都督府动作可疑为借口,把南方的士兵往关中调集……”

    李明沉吟着,不禁佩服自己的未雨绸缪。

    战报没到而谣言四起,现在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至暗时刻。

    幸好自己提前做了准备,把不容易赶路的老头子们早早地送出了京城。

    相比李泰,他李明也不是没有信息优势。

    那就是,他提前猜出了对方的计谋,并相应做出了安排。

    公元七世纪,人才是关键。

    房玄龄、杨师道、崔仁师等不堪舟车劳顿的老臣,已经先上路了。

    其他一些十四党的外围成员,则不必担心被清算,可以潜伏在长安,与李泰虚与委蛇。

    用嫡子党恶心李明的方法,恶心回去。

    至于长安报社的官n代们,则该走的走,该留的留,也安排妥当。

    狄仁杰和来俊臣,坚持留在长安做“敌后”工作。

    不知为什么,自从爽虐了一把李乾祐以后,来俊臣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士气特别高昂。

    连带着把狄仁杰和整个肃反委员会的工作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此外,他还抽空下了一步闲棋……

    “殿下,突厥商人执失步真求见。”

    宦官平静地上报。

    他一直搞不懂,日理万机的监国殿下为什么会这么看重一个胡商。

    但他也不敢问,只管带话就是了。

    “请他进来吧。”

    李明整理思路,沉稳地吩咐道。

    不一会儿,执失步真就进殿了。

    相比之前,这位老朋友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穿着得体的大唐圆领袍衫,面庞圆润、气色白里透红,完全没有之前屡次破产以后失魂落魄、瘦骨嶙峋的可怜模样。

    “草民拜见殿下!”

    执失步真一进门就跪在地上,无比恭敬地向自己的救命恩人砰砰磕响头。

    时至今日,他都感觉自己好像在生活在西域的童话故事里,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

    和自己合伙倒卖宫中物资的小奸商,居然是大唐帝国的执政什么的,某天突然不装了,摊牌了,往他脑袋上哐哐地砸金银财宝……

    爽文男主不过如此。

    “你我都是老朋友了,不必拘谨。”

    李明和善地让他平身,温和地问:

    “我让你办的事儿,办完了吗?”

    “回殿下,办妥了!”

    执失步真在汉地呆久了,知道殿下说的“不必拘谨”只是客气客气的,他是一点也不敢放松,模仿着唐人的礼仪,毕恭毕敬地回答:

    “商会已经建立,东市和西市的大小商人,各行各业,从行商、批发到零售,都踊跃加入,会员已超千人,并还在持续增加中。”

    李明笑眯眯地听取执失步真的汇报,满意地点着头:

    “甚善。”

    之前那场铜铁危机,让李明意识到,自己在广大的大唐腹地,还缺少一个专门为他收集经济方面情报的组织。

    而在铜铁危机延伸出来的诈骗案中,执失步真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则让李明叹为观止——

    不但消息灵通,而且人缘还极好,组织能力也很强,第一波冲朝廷的受害群众居然就是他组织起来的。

    这位生意人老哥除了不会做生意,简直样样都会啊!

    这正是东厂所需要的人才!

    于是,李明就将组建这个商业间谍情报组织的重任,交到了执失步真的肩上。

    给他钱、给他资源,甚至把在《长安快报》上打过广告的商人,都介绍给了他。

    而执失老哥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因为李明殿下可是把他从饿死的边缘拉回来,还疯狂用锦衣玉食砸他脸。

    对他来说,真是爹亲娘亲不如殿下亲,所以豁出命来地完成殿下交代的任务。

    “过不了多久,我大约要离开长安,去往辽东暂住一段时间。”

    李明毫无波澜地对执失步真说道。

    因为语调过于没有波澜,执失步真完全没有听出其中蕴藏着的刀光剑影,只当是执政大人巡游天下,忙不迭地向殿下表忠心道:

    “草民一定不忘殿下的吩咐,随时向殿下报告长安和全国的商业动向!”

    “甚善。”

    李明满意地点头。

    他冒险滞留在京城,就是为了完成以下的后手布置。

    在明了李泰的阴谋以后,李明不是不知道,在京城多待一天就多一份风险。

    更何况,在老伙计都撤走以后,他自己也不想再和朝中的衣冠禽兽们再纠缠。

    迫不及待地想回到辽东,体验丝滑的统治。

    他之所以还违心留在长安、没有跑路,就是为了埋下执失步真等这几颗钉子。

    毕竟,他又不是真的跑路到辽东,从此关起门来就过自己的小日子,不管不顾天下大事了。

    他是准备随时杀回来,夺回中原的。

    …………

    “阿娘,那你留着是为了什么?”

    今天的晚饭,李明照例是在立德殿吃的。

    “傻孩子。”杨氏——现在是杨后——温婉地笑着:

    “我是大唐的皇后,不留在皇宫,我还应该去哪儿呢?”

    “北狩。”李明不假思索道。

    在意识到长安不安全以后,李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把母亲接回辽东。

    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杨氏始终拒绝。

    坚持要和李明共进退,在宫里待到最后一刻。

    “李泰和他的兄弟们已经有所动作,情势一天比一天紧急起来。”李明认真地说:

    “我不是开玩笑。”

    杨氏同样认真地回答:

    “我也不是开玩笑。你可以先把你的其他姨娘送过去,我和你一起走。”

    “为什么?”李明不解地问。

    看着儿子焦急的神色,杨氏静静地回答:

    “我是后宫之主,你在后宫不能没有策应。”

    李明更是不解:“后宫能有什么?”

    “有你的探子探寻不到的情报。”

    杨氏道:

    “比如说,你知道后宫在传什么流言么?”

    李明眉头一扬。

    “说你勾结铁勒人和突厥人,让阿史那思摩的突厥盟军在前线背叛陛下,导致陛下与唐军大部队割裂开来,下落不明。”

    李明一惊:

    “这流言都传到后宫了?!”

    杨氏看了一眼儿子,道:

    “后宫嫔妃,和她们在与各地当藩王的儿子可是有书信往来的。

    “以韦贵妃、阴德妃为首,她们本就对你没有好感。

    “如果没有我在后宫镇着,她们若将这条流言传到宫外,以后宫嫔妃之尊,不是不能拉扯出一支反对你的力量。”

    杨氏直视李明道:

    “不论是在朝堂上,在军队里,还是在这太极宫中。”

    …………

    玄武门,是太极宫的北门,也是后门。

    与后宫区域只隔了一片皇家园林和一汪海池。

    在东南西北四象中,玄武主北,所以隋唐时期的皇宫,习惯将北门称为“玄武门”。

    只是因为十六年前,在这个玄武门发生了一件家喻户晓的事情,导致“玄武门”之名多了一层别样的含义。

    当晚,玄武门附近。

    一位穿着普通宫女衣服,却头戴锥帽、蒙着面纱的妇人,轻轻咳了一声。

    一位将军信步上前,向那变装的妇人走去。

    那将军便是屯卫大将军,李君羡。

    李君羡是李世民陛下的心腹。

    既接手了瓦岗寨旧将张亮的势力,成为了密探头子。

    又接手了瓦岗寨旧将常何的势力,执掌玄武门外的屯营——这支目前全长安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而李君羡本人,当然也是瓦岗寨旧将。

    他通过常何这条线,搭上了瓦岗寨老伙计们的新核心——晋王李治。

    为此,还谢绝了监国殿下李明的邀约。

    今晚,他有一个重要的任务。

    “殿下被何事耽搁,直至今日才来寻访末将?”

    李君羡小声对那面纱“宫女”问道。

    “被皇后看得死死的,今天才寻着空隙。”

    那“宫女”一边说着,左看右看,确认四下无人后,才摘下面纱。

    借着远处微弱的火光,能隐约看见她瘦削的颧骨和眼角的皱纹。

    是纪王李慎之母、贵妃韦珪。

    “知道你的任务么?”她问。

    李君羡不置可否道:

    “末将只管打开这座玄武门,对今晚即将发生的事变,一无所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