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让他装,让他装!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吃不起肉肉字数:4264更新时间:25/04/05 00:01:12
    “感业寺……”

    李承乾喃喃地读着匾额。

    这地方他有些印象,禁苑里确实有这么一座佛寺。

    太上皇驾崩时,皇太妃们便全部入感业寺为尼。

    毕竟那些姑奶奶们留着,辈分比皇帝还高。

    如果对朝政指手画脚起来,很难遭得住的。

    比如那位又菜又爱玩、间接导致李世民兄弟阋墙的张婕妤。

    但若要把太妃们都殉葬,跟着太上皇一起殡天,又太残忍了,我们大唐不玩这些的。

    所以,索性把姑奶奶们塞进感业寺里拉倒,眼不见为净。

    “都是阿翁的妃子啊……”

    李承乾的脑海里,自动浮现一群搔首弄姿的白发老太太。

    顿时一阵反胃。

    就在这时,吱呀一声。

    佛寺的边门开了。

    从中走出一位香客。

    “禁中的尼姑庵,怎么会有香客?”

    李承乾心中疑惑,勒住马缰绳,远远地观望。

    只见那位香客是位年轻的女性,一身黑白的衣衫,看着素净,料子确实上好的丝绸罗衣。

    秋风吹过,衣衫贴在她身上,勾勒出婀娜的身段。

    李承乾看入迷了,心中恍惚升起一股从未有过的冲动。

    那位陌生的女香客,余光也瞥见了林子前的骑手。

    只见那骑手披头散发,身披粗犷的铠甲,乍一看好像是突厥人。

    她立刻回想起九成宫的那起不祥事件,吓得嘤咛一声,一屁股坐在地上。

    “你别怕!”

    李承乾怕旁生枝节,小声抚慰,纵马慢慢走到那女香客面前,撩开自己的飘柔长发。

    “看,是孤!”

    女突厥?……女香客几乎脱口而出。

    但她之前曾被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辽东节度使连续打脸数次,所以城府比以前更深了。

    学会了在宫中多看、多想、少嘴贱的保命哲理。

    能出现在禁苑之中,男生女相,好奇装异服,善骑,自称孤……

    这些要素迭加,她便认出了面前这位古怪骑手的身份。

    立刻整理仪容,起身请安道:

    “妾身拜见太子殿下。”

    “哦?你认识孤?”

    李承乾饶有兴味地挑起一边的眉毛,对这机灵的姑娘颇为满意。

    “你是何人,缘何出入感业寺?”

    那女香客低着头,谦卑地回答道:

    “妾身姓武,名媚娘,并州人士。幸蒙圣恩,觍封才人。”

    是的,她就是之前常来立德殿嘴贱的“五姨娘”,未来的则天大帝,武媚娘。

    在亲眼目睹了杨氏借顽劣子之力,原地飞升为杨妃以后,她恍然意识到,自己成了后宫中垫底的存在。

    她意识到,在当今陛下的手里,她大抵是没有出路了。

    于是,她便心灰意冷,成天窝在感业寺面壁思考人生——

    既是提前适应退休环境,又是与皇太妃们打通关系。

    将来拎包入住一起当室友的时候,不会尴尬。

    她就这么渐渐淡出了后宫,只是杨氏与李明闲谈时,偶尔提过一两嘴。

    没想到,今天竟能在寺院外,偶遇太子……

    李承乾脸色一变:

    “才人?你是父皇的妃子?”

    没想到这位年轻女郎比他还大一辈,李承乾下意识地就要翻身下马。

    他虽然大事荒唐,但在小事上,身体仍然本能地遵循着礼法的教条。

    “请殿下自便!”

    武媚娘连忙阻止了李承乾下马的举动。

    她知道这位太子爷腿脚不便,而且对此还挺自卑的。

    如果坐视太子下马,那她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就要大打折扣了。

    她换上悲切的口吻道:

    “妾身无用,虽腆列后宫嫔妃,但未能为帝室开枝散叶。

    “只能常来感业寺,为大唐社稷祈祷求福。近日又不幸染疾,所以无缘秋狩盛会。

    “殿下只当妾身为民女便可。”

    一段话,既把姿态放得极低,又漂亮地解释了自己为何出现在此处,还表明了自己冷宫妃子的身份,语调却又不哀怨。

    李承乾听得就很舒服。

    嘴里说着“哪里哪里,孤岂敢对姨娘失礼”,但仍然心安理得地坐在马上。

    根据礼法,成年皇子对父皇的后宫是要回避的。

    但众所周知,大唐老李家的家庭关系,比较……奔放。

    比如隐太子李建成,就与老爹的张婕妤发展出了一段纯洁的男女关系。

    而在此时,在禁苑的密林之中,四下无人。

    只有一对年纪正合适的青年男女。

    李承乾忽然有些不知所措。

    心中瘙痒,只能偷偷欣赏着小妈的美颜。

    而武媚娘当做不知道,低着头,犹抱琵琶半遮面,半推半就、面色绯红地让他就这么看着。

    过了半晌,李承乾硬是把心里的冲动强压下去。

    冷静!

    父皇还在呢!

    千万别被套上秽乱后宫的帽子!

    自己为了这太子之位,担惊受怕了一辈子!

    千万别因为一个女人而功亏一篑!

    对着镜子看自己还不够吗?

    “咳咳!”

    李承乾这才恍然回过神来,一本正经地说:

    “孤得回去了,秋狩正在进行中。

    “武姨娘也请安心养病。”

    武媚娘轻叹一口气,福了福身子:

    “媚娘恭送殿下。”

    李承乾策马跃出几步,却又勒马回头。

    “你说,你常在感业寺祈福?”

    武媚娘恭顺地回答,语气中透着似有似无的哀怨:

    “回殿下,后宫清冷无事,这是妾身唯一能为大唐做的。”

    “这寺庙灵验吗?”

    “灵验的。”

    “好!”

    李承乾扔下这个字,便纵马离去。

    呼……武媚娘听得马蹄声渐远,这才长出一口气,高昂起头颅。

    恭顺的表情烟消云散。

    “呸,有贼心没贼胆!”

    武媚娘轻蔑地说着。

    嘴角却又隐隐透出些许笑意。

    在冷宫中逐渐冷却的野心,在吹了一阵秋风之后,又熊熊燃烧了起来。

    她还年轻,他也年轻。

    她可以等……

    …………

    李承乾的遭遇不过是一则小插曲,他很快便与寻找他的侍从汇合。

    秋狩继续。

    李明就这么坐在父皇的怀里,半拉子屁股沾着龙椅,一边吃着当季的葡萄,一边欣赏着皇兄们的表演。

    母亲杨氏就坐在近旁,为挺会享福的爷儿俩扇风驱虫。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皇子们和嫔妃们心里有再多不爽,也只能装作没看见,为皇帝陛下表演着兄弟友爱、后宫和谐的一幕。

    等到李明小肚皮撑得滚圆的时候,天色渐晚,愉快的秋狩结束了。

    皇子们收起弓箭,纷纷下马,牵着马匹回到父皇近前。

    至于所获的猎物,有专门的侍从为他们收集,无需劳烦主子们自己动手。

    李世民这才放下李明,背着手踱步向前。

    李明的小屁股终于离开了龙椅,蹬蹬有点发麻的小腿。

    只能说,左半边龙椅也不是很舒服。

    如果能整个屁股都坐上去,那就爽了。

    “嗯?”

    李世民只是大略扫了一眼猎物,便不由得皱起眉毛:

    “怎么今年所获相比往年少了许多?

    “是今年秋收年景差吗?”

    皇子们都快哭了。

    被一个坐半边龙椅的小孩儿全程盯着,谁特么还有心思打猎啊……

    “启禀父皇。”李承乾辩解道:

    “诚如皇弟李明所言,我等如今已不缺肉食。

    “上天有好生之德,为何不让林中的生灵们也休养生息呢?”

    不知为什么,他今天的发言格外有禅意。

    而他的收获,是零,忙活了一天什么动物都没有猎到。

    李明注意到,太子哥哥面色潮红,眼中又残留着万分惋惜。

    好像是发现了什么猎物,又只能眼睁睁放跑一般。

    “皇兄所言差矣。”

    李泰挺着肚子,笑呵呵地反驳:

    “我李家先祖、老子李耳曾有一言。

    “天地是不讲求所谓‘仁德’的,天生万物一视同仁,都可以视作祭祀用的刍狗。

    “林间滋生万物,自然可为人所用。就如山林野兽也会食人一般。

    “这就是一种天地间的阴阳循环。”

    他这样辩解是有原因的。

    因为所有皇子中,就属他的所获最多。

    李泰不会骑马,也用不着骑马。

    他就坐在小推车上,放出猎犬“踏雪猃”牵制,自己在后面刷刷射箭。

    猎物这不就来了嘛。

    皇兄暗讽他嗜杀,他必须做出反击。

    李承乾讲“佛”,李泰就用“道”,两人争锋相对。

    而且李泰还搬出了老子李耳。

    老李家能否搭上陇西李氏这条线,尚属疑问,追根溯源到李耳身上更是扯淡。

    但耐不住皇帝就这么硬攀亲戚了。

    所以,李泰祭出“李耳”这张便宜老祖宗,属于是占据了政治正确,比太子更胜一筹。

    无形之间,太子与魏王开始了争锋。

    段位太高了,其他皇子只当是神仙打架,一个个低着头,闷不做声。

    李世民也乐得袖手旁观。

    以李泰为磨刀石,砥砺砥砺李承乾的品行,也是极好的。

    将来太子登临大宝以后,那些嗡嗡叫的铮臣们,可比李泰还要能说会道许多。

    “况且。”李泰口若悬河,乘胜追击道:

    “历次秋狩,父皇所获猎物最多。

    “皇兄莫非是想说,父皇嗜杀不仁?”

    李承乾继续活用李明和魏征语录,不与李泰纠缠,转而向李世民建言道:

    “马上能得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

    “儿臣必须犯言直谏,游猎不过是游手好闲之徒的娱乐,父皇不可耽于其中,当以国事为重。”

    一套丝滑连招,既化解了李泰的攻击,又让一个有主见、有骨气的太子形象跃然而出。

    只是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沉迷于游猎的齐王被aoe波及,气得太阳穴青筋鼓起。

    但李祐没有理由反驳。

    他已经连皇子都不是了,和太子地位差距甚远,只能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李世民听着两位嫡子的对话,忽然发现了华点:

    “青雀,历次秋狩,真的是朕所获最多?

    “皇室之中,善猎之人可不少啊。”

    “这……”李泰被问倒了。

    他不可能一只一只去数,但也不能随便胡诌一个数字,因为秋狩每人所获是有记录的。

    他觉得自己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

    李世民语重心长地教导:

    “青雀,不可因为朕是乃父,就虚构瞎编啊。

    “说话要有依据,皇室的一言一行,都是要被记录在史书里的。”

    李泰难堪万分,面红耳赤。

    “李泰哥哥没有说错,阿爷确实是大唐收获最多的猎手!”

    这时,一个脆亮稚嫩的声音响起。

    有人帮腔,李泰立刻眼前一亮。

    李世民循声望去,见说话的人叉着腰,一副神气活现的样子。

    敢当众喊他“阿爷”,除了李明还有谁?

    “哦?你底气很足嘛。”李世民颇为玩味地看着可恨又可爱的小儿子:

    “怎么,朕的猎获你难道数过?”

    “我当然数过!”

    李明自信满满。

    接着,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李明像报菜名似的,流畅地报出了一长串猎物名单:

    “阿爷登临大宝后,亲自参加秋狩十三次,一共猎得熊罴两头,虎四头,豹九头,狼二十五条,鹿八十三只……”

    “等等!你……你别胡编乱造啊!”李世民愕然之中带着惊喜,嘴角比地头蛇还要难压。

    其他小数他不记得了。

    但两头熊罴还有四头老虎,他记得非常清楚。

    这孩子没有乱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