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李世民怒签不平等条约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吃不起肉肉字数:3444更新时间:25/04/05 00:01:12
    贞观十四年,九月。

    长安太极宫,举行了一场奇怪的册封典礼。

    呼声最高的皇十四子李明,终于正式受封。

    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在九成宫事变之后,朝野内外就一致笃定,这位有勇有谋、忠孝无双的大唐第一孝子,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当所封职位随着一纸诏书昭告天下,几乎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这封的是个什么东西?

    “辽东节度使”?

    节度使是个什么东东?

    一听就很不酷炫啊!

    而且还是辽东?

    辽东不能说荒无人烟吧,也可以说远离人类文明了。

    那疙瘩除了一个长期备战的平州、和一个羁縻性质的营州,还有什么?

    啥都没有啊!

    大家左看右看,都快把眼睛贴上圣旨了。

    然而,除了不明所以的“辽东节度使”,李明殿下就没有别的职位了。

    什么燕王、刺史、都督之类大家熟悉的头衔,一概没有。

    然后,一场舆论风暴开始酝酿……

    几天以后。

    唐皇对皇子李明的这场耻辱性册封,又双叒叕成为了大唐朝野最大的话题。

    一向直性子的臣民直言道,把立下不世之功的功臣封到鸟不拉屎的辽东,陛下只怕是连面子都不要了。

    两仪殿,小朝会上,李世民相当窝火。

    怎么解除了李明的行动限制以后,自己一天起码上个十次热搜。

    而且每次都是被喷上去的。

    特么的,自己是不是对那厮太纵容了。

    朕是不是应该悍然撕毁协议,禁止那厮在民间办报……

    “陛下。”

    魏征一马当先,打断了李世民的闷气。

    “皇子明智破河间郡王案,顺藤摸瓜查出突厥人谋反大案,第一时间奔赴九成宫,解救陛下、太子与其他整个帝室。

    “其谋智矣,其勇壮矣,足以担当大任!”

    你可以不用再在朕的面前夸他了,这几天朕的耳朵都快磨出茧子了……李世民耐着性子听完魏征的一通赞歌,等待职业喷子说出那个“但”。

    “但!”魏征面色一肃,神情凝重地谏言道:

    “对于皇子明立下的泼天大功,陛下却仅让他领远在辽东的营、平两州之地。

    “这并不足以发挥李明殿下的聪明才智。

    “让此等人才闲置,对国家来说是惊人的浪费。

    “臣请陛下三思!”

    几乎是立刻,大理寺卿孙伏伽就附议道:

    “臣以为,将李明殿下封到辽东,与其说是奖赏,不如说是流放。

    “对立下大功之人施以惩罚,恐怕会让天下人以为,陛下赏罚失度。”

    李世民的眼皮在跳动:

    “朕说过多少遍,那鬼地方是他自己要去的!

    “而且他向朕索要的,远远比你们看到的更多……”

    群臣:“啊对对对。”

    李世民太阳穴青筋暴起,指着一旁闭目养神的某人:

    “不信你们问那家伙的长史!”

    被陛下点名,房玄龄只是不紧不慢地接了一句话:

    “是真的,我就在现场。”

    这心不在焉的态度,是让大家不信呢,还是不信呢?

    然后,群臣就不困了。

    谏言像雪片一样飞了过来,一致要求提高李明殿下的待遇。

    “行行行!朕再加!给他加待遇!”

    小朝会以李世民的又一次妥协告终。

    临散朝时,他叫住了孙伏伽:

    “你一个主管审案的大理寺卿,掺和分封之事干什么?”

    朕又没家暴儿子,就算家暴了也不算犯法,你一个大法官起什么哄啊?

    孙伏伽义正辞严道:

    “君王的一举一动都是法令,君王奖惩的公正与否,也同样关系到法令的公正性。

    “既然与法令有关,臣不敢不管!”

    说得好有道理,李世民都不知该如何反驳。

    他眯细了眼睛,声音低沉:

    “你该不会是因为李明替你破了案子,你投桃报李吧?”

    “断无此事!臣一向仗义执言!”孙伏伽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

    得,这堪比城墙的厚脸皮,和那些“十四党”是一个死出。

    李世民叹了口气,挥挥手:

    “去吧。”

    好家伙,李明是属魅魔的吗,悄默声的又把他的大法官也拐跑了。

    让他再这么折腾下去,怕不是半个朝廷都要变成十四党了。

    李世民越想越气,便要呼唤大伴。

    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神色黯淡了下去,向一旁不知所措的小宦官轻轻挥挥手:

    “朕先回立政殿,传杨妃陪侍。立德殿的那个,别像上次那样找到别的杨妃了。”

    小宦官都快吓哭了:

    “奴婢愚笨,奴婢该死……”

    “哎,别轻言死。”李世民温和地说:

    “还有,把李明也带到立政殿来。他这个时间应该在西市的印刷坊,你一个人抓不住他,多叫几个禁军随行……”

    …………

    一个多时辰之后,禁军终于捉住了四处流窜的辽东节度使,把他押回了立政殿书房。

    “阿爷,找我?”李明被第三任看门将军拎在手里,向父皇眨巴着调皮的眼睛。

    李世民嘴角一抽,打发走看门将军,指着李明,龙颜很是不悦:

    “你小子,名声都让你赚了,黑锅都让你老子我背了。

    “世人只知道我刻薄寡恩,封给你平、营两个最边角料的州。

    “可谁能知道,你开的价比看上去远远狠得多!”

    是的,李明当然不会和李世民客气。

    用辽东的两个下州换了徐州和扬州,这差价他当然要找补回来。

    具体方式就是:

    要权!要财!要人!要粮!

    李明附上了长长一串清单,为营州和平州索要了大量金钱、粮食、铜铁等利益。

    让李世民一度怀疑,这小子是不是想要在辽东重新建一个扬州和徐州出来。

    但和李明提的其他条件相比,这点物质利益又算得了什么——

    李明还索要两州的赋税自主权!

    开矿采矿权!

    铸币权!

    征兵权!

    立法权!

    认下这些条件的时候,李世民有种前所未有的屈辱感。

    他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天可汗了,而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窝囊废。

    然而,朝野的无关人等们是算不清这笔账的。

    他们只知道,陛下把大功臣发配去了辽东,陛下不公,大唐药丸!

    “唉,人之常情。”李明深有感触地说:

    “人的眼球只会被标题几个大字吸引,而忽略藏在细节里的魔鬼。”

    不愧是带节奏的专家……李世民呵呵一声:

    “你就谢谢孙伏伽吧,他又为你的辽东军镇争取到了利益。”

    军镇又是李明新弄出来的东西,涵盖了辽东节度使李明治下的营州和平州两地。

    拜李明的疯狂要价所赐,在李世民的字典里,军镇=国中之国。

    “哦?孙廷尉大义啊!”李明的眼睛迸发出了光芒,市侩地搓着小手手:

    “说好的一百万斤铁和十万斤铜,终于要拨给我啦?”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尽量耐心地回复:

    “不可能!全国一年的开采量也就一两百万斤,怎么可能全运到辽东?!

    “最多十万斤铁,一万斤铜,再多就没有了!”

    李明的小嘴一下子就瘪了下去,泪眼婆娑:

    “我们东北实在太惨了,东防高句丽,西敌突厥,北边抵抗渔猎野人的骚扰。为国戍边几百年,却连铁器都用不起,只能用手刨土,百姓穷得吃草……”

    “行了行了!顶多再翻一倍!”李世民脑袋都快炸了,暴躁地挥挥手:

    “二十万斤,再多其他州县就要吃草了!”

    李明立马不嚎了,歪着小脑袋算计了一会儿,立刻多云转晴:

    “好哒!”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冷笑一声:

    “你要这么多铜铁有什么用?辽东那地方又没有几个工匠。”

    “对哦!”李明一拍脑袋,眼巴巴地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只想抽自己耳光。

    “阿~爷~”李明开始了吟唱。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再多拨给你一些工匠便是!”李世民及时打断。

    经过友好协商与深入沟通,双方就辽东军镇的建设问题初步达成一致。

    李世民轻吐一口浊气,道:

    “朕几乎是把两州之地割让给了你,这下你总该满意了吧?

    “可以让外头的所谓‘报纸’停一停,别再抹黑朝廷了吗?”

    开放办报,是除了辽东军镇之外,李明向父皇索要的第二项价码。

    印刷坊的活字印刷术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以勉强实用了。

    这也给李明开办新闻报纸提供了物质条件。

    当然,这里的“开放”是有条件限制的,不是哪个阿猫阿狗都能来蹭这碗饭的。

    具体来说,这个资格只对李明一人开放——

    舆论阵地太重要了,他才不会把这个关键阵地交给市场无形的大手。

    他就要搞垄断。

    “报纸由记者编辑独立编写,内容我无权过问。不过据我所知,其中登载的都是老百姓日常关心的信息,可能有些夸大其词,但绝没有无端抹黑。”

    李明把锅先甩出去,接着话锋一转:

    “比如报纸抨击朝廷吝啬。我的一个小小要求你一直不愿意满足,不就是吝啬吗?”

    李世民眉毛微皱:

    “在能力范围内,你还有哪一个条件我没有答应你?”

    “平州和营州的人事任免权。”

    “这绝对不行。”

    李世民几乎立刻否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