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去了子玉,来了孔明,老刘卧龙凤雏集齐矣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落花时节不见君字数:8199更新时间:25/04/04 17:29:01
徐州,下邳。
却说刘备在封赏完底下官员之后,将北方诸事务尽数付权于李翊。
同时,又将刘晔、荀攸等一众奇谋之士,尽数派往北方辅佐李翊平定河北。
徐州的人手官员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主要随着刘备地盘的急速扩张,各行各处多有空缺。
兼之刘备又在徐州兴立学校,博求儒术。
对名士的需求与渴望,来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于是,刘备在下邳办了一个宴会,邀请天下名士齐来赴宴。
说是宴会,倒不如说是求贤令。
其实求贤令,早在李翊主政徐州之时,便开始搞了。
几乎是每年就举办一次。
期间,许多逃离徐州的避乱的人才,诸如步骘、徐奕等人,都纷纷回到了家乡。
但仍旧因为北方战事未定,兼之山遥路远,许多人才不愿意来。
如今的徐州,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早已恢复了战前的生产力。
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
最最重要的是,徐州的政治局势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了。
从战略上讲,北有青州为荫蔽,南有淮南阻强敌。
西有泰山、鲁沛作缓冲,东边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无所顾虑。
加上徐州雄厚的军事实力做后盾。
有着这样稳定强大的政治环境,使得刘备此次搞的“招贤宴会”比之往年格外热闹、隆重。
正如历史上,许多人看上了荆州稳定的政治环境,才纷纷跑去那里避乱一样。
同样的,许多外地、或本就是北方的名士,都纷纷来到徐州赴宴。
……
车骑将军府大排筵席,款待四方名士。
只见厅堂之上,锦帷高挂,烛光摇曳。
席间陈设珍馐美馔,香气四溢。
刘备身着锦袍,披戴紫绶,端坐主位,面带笑意。
举起酒盏,谓底下宾客道:
“今日得诸位高贤光临,实乃刘备之幸!”
“请诸位满饮此杯,共叙天下大事!”
席间名士纷纷起身,举杯应和。
宴会已经开始,该来的宾客基本到齐。
忽有人报,府外又有宾客至。
或有人道,车骑将军亲自设宴,来客迟到当是他的不是。
不若拒之于门外,好立下个规矩。
刘备却道:
“今日设宴,正为邀请天下名士共襄盛举。”
“又何必区分先来后到?”
“快请入见!”
须臾,门外走进来一位拄着藜杖,身着白衣的老者。
其身后跟着一位器宇轩昂的年轻人,以及两名童仆。
刘备见是长者,便避席下来见礼。
视其人,松形鹤骨,器宇不凡。
乃整容见礼,朗声说道:
“敢问老先生名讳,从何而来?”
老人笑道:
“老朽司马徽,字德操,乃颍川阳翟人也。”
刘备闻言一惊,忙道:
“公莫非水镜先生乎?”
司马徽笑曰,“正是鄙人。”
刘备连忙说道:
“吾久闻水镜先生大名,遂差人拜谒。”
“但多因先生游踪不定,而不得相见。”
“今日水镜先生亲至下邳,使备得拜尊颜,不胜万幸。”
“快请上座!”
言讫,刘备连忙将司马徽请入上座。
分宾主坐定之后,刘备便跟司马徽嘘寒问暖起来。
稍微聊了两句,刘备才知道。
司马徽本住在颍川,受战乱影响,举家搬迁去了荆州。
刘表知其才能,想要将之征用。
但司马徽却笃定其不能成事,故每每刘表问及政事之时。
司马徽多缄口不言,并不谈论时势。
这时间一长,刘表也认定司马徽是徒有虚名,不再重视于他。
司马徽这才得脱刘表掌控。
兼之又闻说北方战事已定,政局也趋于了稳定,所以干脆又从荆州搬了回来。
刘备听完司马徽的故事后,心中亦颇生感慨,乃问道:
“水镜先生既是出身于颍川,如何会来备的徐州呢?”
司马徽抚须答说:
“目今天下讻讻,未知孰是。”
“民有倒悬之厄,故老夫常谓身边人,但从仁义之所在。”
“不为忽曹公而私明将军也。”
司马徽这话说的很含蓄。
言外之意,就是他虽然出身于颍川,但曹操那里搞酷刑峻法,重徭加赋。
司马徽不想被曹操统治,又听说你徐州刘玄德实施仁政。
所以到你这来了。
刘备听罢,乃整容谢道:
“实施仁政,乃是备一生行事之根本准则,未曾有一日敢松懈怠慢。”
司马徽便道:
“老夫善于识人,明公身上自有一股英雄气。”
“若能以此盛德巍巍于世,天下当属公有!”
刘备眉梢一扬,意味深长地一笑。
“……安敢望此也?”
司马徽一挥手:
“不然,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明公麾下。”
“吾夜观星象,知天命已有所归。”
刘备身形微微一震,连忙起身问:
“未知天命当归何处?”
司马徽眼眸一深,正色道:
“所谓: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
“天命有归,龙向天飞,盖应在将军也。”
刘备大惊,但脸上仍是不动声色,只拱手谢道:
“备安敢当此!”
“若天命果真归吾,备当时时砥砺。”
“匡扶天道,救护苍生。”
如今的刘备已是车骑将军,地位不可不谓崇高。
司马徽见他仍能够这般谦逊,礼贤下士,心中好感倍增。
又对他言道:
“明公不必自谦,君自有奇人辅佐,何愁天下不定?”
刘备暗忖,司马徽说的莫非是子玉先生?
细细想来,他初入徐州时,仅仅是一个驻扎于小沛的挂名“豫州刺史”。
如今仅过去不到八年,他已是雄踞一方,天下数一数二的诸侯了。
这又是谁能够想到的呢?
“水镜先生亦知李子玉乎?”刘备问。
“……哈哈,李郯侯天下异才,莫说是老夫。”
“便是在荆州,虽三尺蒙童亦闻其名呐。”
刘备心中暗自窃喜,这样的名士好在及时被他得到。
若不然万一投靠了他人,也不知自己如今会飘零在何处。
刘备甚喜李翊,与他意气相投。
又知道司马徽是天下有名的名士,极为擅长点评他人。
凡是得到司马徽点评过的人,那他的“身价”都能翻好几倍。
庞统早在荆州时,就曾走了两千里路,专程去颍川拜访司马徽。
请求他的点评。
这算是早期买“热搜”的行为。
不过庞统确实没白去,自从拜访过司马徽之后。
其“南州名士之冠冕”的名声,由是渐显。
尽管李翊如今已经名声大噪,但其在河北的名声肯定不如河南。
若能接司马徽之手,为李翊抬一手名望,助他一助。
其平定河北的工作,进展必会更加顺利。
思量已定,刘备乃对司马徽笑道:
“久闻水镜先生博学,善于识人。”
“未知对李子玉当有何评价?”
虽然司马徽没见过李翊,但李翊的这八年的诸多事迹,早已在坊间传遍。
正是纵然未见,也该有所耳闻。
筵席内,不论是宾客亦或本土官员,都不由竖起耳朵,认真倾听。
想看看水镜先生会对李翊作何评价。
“……奇啊。”
司马徽抚须一叹,像是在想什么事情。
奇?
众人面面相觑,暗道天下奇才多也。
怎么水镜先生单是一个奇字就给盖了过去?
“……水镜先生此言何谓?”
刘备知者可定不是司马徽的真实评价,遂连忙追问。
司马徽似才回神,道一声“哦”,对刘备拱手说道:
“实不瞒明公。”
“老夫不论是在颍川亦或是在襄阳,交友无数,识遍天下英豪。”
“刘荆州在时,亦多言身边贤才众多。”
“吾只道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
“便有人问老夫,谁可为天下贤才之冠冕,可为王佐之才,抚定天下?”
“老夫只答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唔……
此言一出,在场中人无不为之一惊。
徐州有本土官员窃窃私语。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真是好大的口气。”
“李郯侯辅佐主公,定徐州,灭袁术,收河北。”
“在天下群雄蜂起之时,仅用时八年,便助主公占得半壁江山。”
“可也未曾见到旁人说,得李郯侯便能安天下。”
刘备一听,心中也颇感震惊。
暗道李子玉已是天下不世出的奇才,听这水镜先生的说辞,竟还有不下于李翊之才的名士。
遂急忙问道:
“未知卧龙、凤雏这位两位奇才安在,果系何人?”
司马徽大声笑道:
“明公已得凤雏矣。”
“此人正是襄阳庞统,庞士元!”
……哦?
竟然是士元。
刘备眼眸一蹙,知是庞统后,虽在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
庞统初来之时,还略显轻狂浮躁。
但跟在李翊身边磨炼之后,也沉稳干练了不少。
如今被派去到并州历练,抚定马超、高干,南匈奴三路诸侯。
目前看来,并州还未出什么岔子。
至少没给李翊在北方的工作添麻烦,可见其是对得起自己的才华的。
“凤雏”之名,其的确当得。
可为什么他没说呢?
难不成是因为庞统当时是以“留学生”身份到徐州治学。
而到见着李翊之后,深感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便不敢以凤雏名号自居?
“庞士元来颍川拜访老夫之时,老夫曾赞其为南州士之冠冕。”
“是庞德公称赞他这位侄儿是‘凤雏’,然彼时庞士元已到徐州了。”
“莫说明公不知晓,便是庞士元本人,也未必知晓。”
“凤雏之名,在襄阳倒是广为流传。”
原来如此……
刘备一颔首,暗道这就不奇怪了。
他的确知道庞统有个叔父庞德公,也是荆州鼎鼎有名的名士。
为自己的侄儿造势,买“热搜”的行为,这放在这个时代是很合理的。
“……那这‘卧龙’又是何人呐?”刘备再问。
司马徽笑道:
“此人乃徐州人,当属将军名下。”
哦?
刘备一听这卧龙是徐州人,顿时精神了。
在别的地方不敢说,若说在徐州,他能精准到每家每户找人去。
因为徐州是他的治所,其政治影响力不是其他州郡可比的。
尤其自己身为徐州牧,征辟“卧龙”名正言顺。
司马徽的话还在继续。
“此人是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
“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
“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
“因受徐州战乱波及,孔明遂从其叔诸葛玄。”
“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
刘备忙问诸葛玄现在何处。
他听得出诸葛玄已是诸葛家中唯一长辈,将之请来,那请来诸葛亮亦非难事。
“……唉,其已在五年之前病逝了。”
司马徽叹了口气。
刘备乃敛容叹道:
“……备对此事,深感遗憾。”
“若其在琅琊还有家属,备当遣人前去照拂一二。”
司马徽摇了摇头:
“诸葛一门,已举家搬去荆州了。”
“自诸葛玄病故之后,家中有三子。”
“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均。”
“此三人皆有经纶济世之才,惟诸葛孔明最为杰出。”
“孔明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
“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此人乃绝代奇才,将军既已得凤雏,若能再得一卧龙。”
“与李子玉并力携手,何愁天下不定乎!”
刘备闻言大喜,正欲问具体细节。
时孙乾在侧,出声言道:
“水镜先生如此盛赞这卧龙,不知比我徐州李郯侯如何?”
……呵呵。
司马徽抚须一笑: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两者同为当世奇才,如何能横向比较?”
简雍忍不住出声讥讽道:
“水镜先生此言答得圆滑。”
“我家先生自辅佐主公以来,无所不向,无所不克。”
“倒是那卧龙,我等确实听闻琅琊诸葛氏之名。”
“只是倒未曾听说有诸葛亮这么一号人物。”
刘备向来敬重名士,尤其当听到水镜先生这般称赞诸葛亮时,内心对他已是十分向往欢喜。
见简雍语带轻薄,忙出声劝阻:
“宪和,适才你没听水镜先生说么?”
“这位卧龙先生,一直隐于隆中,不曾出仕。”
“其名声自然不为我等所听闻。”
“若非水镜先生,备怕是终身不得结识这位当世奇才。”
刘备一番话同时安抚了两边人的情绪。
刘备又对孙乾说道:
“子玉先生见我之前,不也是隐于山中的高人乎?”
“公祐不可因其未展其名,而轻视天下英雄。”
孙乾、简雍对视一眼,旋即齐齐拱手谢罪。
“主公教训的是,吾等知错矣。”
哈哈哈……
司马徽看在眼里,连连抚掌大笑。
“刘将军倒也不必怪罪这两位先生。”
“老夫虽未曾见过李郯侯,但其事迹实在脍炙人口。”
“适才刘将军既然让老夫点评一下李郯侯。”
“那老夫就斗胆为其冠一名。”
司马徽的品评人物,丝毫不逊色于南阳许劭。
听到他要为李翊冠名了,不论是徐州本土官员,亦或外地来宾,都下意识地伸长脖子,侧耳倾听。
“凤雏”,徐州官员那是实打实的见过了。
其虽然年幼,但确实少年英才。
在徐州做功曹时,即便是李郯侯也时常问计于他。
这样的人物,也仅仅是被司马徽冠以南州名士之首的称号。
也不知水镜先生会给李翊冠个什么名号?
众人翘首以盼,静静地等待司马徽开口。
司马徽沉吟半晌,在众人的注目之下,缓缓启唇:
“李子玉,青云之士也。”
“自出山入仕以来,辅佐刘将军统领全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如今更是独自领兵,平定北方。”
“此等异才,当得起天下奇才之首名讳。”
话说到这里,众人已下意识屏住呼吸。
尽管对李翊的才智大伙儿都有目共睹,但还是没能想到司马徽会给出如此高的评价。
司马徽的声音继续传来。
“诸葛孔明号卧龙,庞士元号凤雏。”
“依老夫之见,李子玉可号为天枢。”
天枢?
包括刘备在内,众人无不一愣。
“……呵呵,天枢者,北斗七星之首也。”
“此为天之枢纽,主掌乾坤运转。”
“愚意明世之智慧。”
“更隐含「执天命、领时代」之宏志。”
执天命、领时代……
刘备心口默念,回想起之前司马徽说天命在自己这边。
如今又说李翊能够执天命、领时代,这不就是说他们君臣携手,必定能够走到至高之位吗?
对上了!
竟全都对上了!
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此刻竟兴奋地连连搓手。
恨不得马上与李翊相见,将今天的事全部告诉他。
而席间其他宾客、官员却个个面色凝重,都在那里想。
卧龙隐于山林,不得腾转云雨。
凤雏羽翼未丰,不得展翅飞天。
而“天枢”则是直接居于九天之上,统筹全局。
此名号之寓意,以超卧龙、凤雏之才智与格局。
这司马老先生,给出的评价未免毋乃太过也。
只怕此名号一经传播开来,天下士人都会以“天枢”李翊为渠首了。
“……天枢、卧龙、凤雏。”
“公言得其一,便可安天下。”
“如今三大奇才,吾今已得其二矣。”
“何愁天下不定,汉室不兴?”
刘备高兴极了,将酒盏里的美酒一饮而尽。
旋即快步走到司马徽身前,朝他拱手一礼:
“敢问水镜先生,这位卧龙先生是否还在南阳?”
“倘若是,备纵是不远万里,亦当将他请来徐州。”
司马徽笑着挥了挥手,“不必麻烦了。”
又朝作了一揖:
“亏得将军在徐州实施仁政。”
“如今徐州政清人和,兵马强健。”
“诸葛兄弟,都认为应该搬回琅琊居住。”
“故已举家搬回徐州矣。”
从古至今,国人的乡土情怀都很重。
就像国外人拍世界末日,那他们会去殖民外星球。
而国人拍世界末日,他们会带着地球去流浪。
这就是国人骨子里对家乡的感情。
如果不到迫不得已,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
何况诸葛家族,其实此时离家也没过去多少年。
其家族在琅琊本也是个大族,虽然举家搬迁了。
但人脉资源还是有的,即便回来物是人非。
他们依然有信心过得滋润美好。
刘备大喜,连忙问:
“未知卧龙先生,现在何处?”
司马徽以手指身旁年轻人道:
“此事,还是劳烦将军问他罢!”
“此乃诸葛一门家事,老夫不好多嘴。”
刘备见此人相貌堂堂,颇为儒雅。
乃整冠见礼,拱手问道:
“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那人乃撩衣回礼:
“鄙人琅琊诸葛瑾,见过刘将军。”
嘶……
刘备吃了一惊,懊恼地拍了拍脑袋,跌足叹道:
“诶呀!我糊涂啊,先生进来这么久了。”
“备居然没能认出先生来,实在失礼!”
“还望诸葛先生多多包涵。”
适才因为听到是水镜先生的名讳,使得刘备注意力全在司马徽身上了。
全然不曾想到,跟随司马徽一同来的,竟然就是目前诸葛家的家主。
即便是聪明如诸葛亮,在他面前也只能是个弟弟的诸葛子瑜。
诸葛瑾牵唇一笑,拱手向刘备施礼:
“……刘将军不必自责,方才是在下不让水镜先生引见的。”
“这是为何?”刘备诧异问。
诸葛瑾呵呵笑道:
“久闻刘将军礼贤下士,仁义爱民。”
“在下也想看看刘将军是否真如传闻中一般,仁义之名著于四海。”
“如今观来,刘将军果真是当世明主也!”
言讫,诸葛瑾还忍不住竖了根大拇指。
这个位面的他,并没有去赴宴参加孙权举办的“招贤大会”。
因为历史上去参加孙权“招贤大会”的人才,大多都是北方避乱于荆楚江东的。
避乱于荆州的人,只要是有识之士,都认为刘表不能成事。
而彼时的孙仲谋正值意气风发,礼贤下士的状态。
所以大伙儿就纷纷跑去江东,投到他的麾下去。
这其中就包括避乱于荆州的诸葛瑾。
但这个位面却不同,
尽管刘表同样有名无实,孙权同样求贤若渴。
可徐州已经恢复了战前的生产力,政治环境也逐渐趋于稳定。
最重要的是,徐州之主刘玄德,仁义爱民,礼贤下士。
既然有更好的潜在选择,又何必非要选一个紫髯小儿呢?
更别提徐州本就是他们的老家了。
早在几年前,诸葛瑾便受到了孙权的邀请,请他去江东做长史。
彼时刘备虽还未像今天这般强大,但也不是孙权能比的。
所以诸葛瑾拒绝了孙权的邀请,选择了继续观望。
接下来,便是震惊世人,影响天下格局变化的官渡之战了。
随着乌巢的大火,仓亭的落水,也宣告着袁氏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争霸舞台了。
只要是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
如今的天下格局,已经从二袁争霸转变为了曹刘争霸。
这下诸葛家不能再观望了。
你不可能等到人家快统一天下时才出仕,必须在人家需要你的时候去做出选择。
至于选择谁,答案也很明显。
就算不考虑刘备是否明主,单看曹操在徐州的所作所为。
诸葛家族但凡犹豫一秒,都是对死去族人的不尊重。
“备与诸葛先生也不过才一面之缘,先生何以断定备便是明主?”
刘备出声问。
“……哈哈。”
诸葛瑾扶额一笑,以手指堂上宾客官员。
“若刘将军并非明主,能得如此多贤才追随否?”
“能得天枢、凤雏倾力相助否?”
“刘将军不必自谦,吾弟孔明在隆中时,也曾谈及将军。”
“哦?孔明先生如何说?”
刘备欣喜地问道。
“孔明说,目今能平治天下,匡扶汉室者。”
“唯刘将军一人耳!!”
此言一出,满堂宾客,纷纷出言附和:
“说得好!说得好!”
“这能平治天下,挽江山于既倒,救苍生于水火者。”
“舍刘将军其谁哉!”
大伙儿不远千里万里赶来徐州,那肯定是来面试找工作的。
不管是否出于真心,先把新老板的马屁拍了再说。
“善!善!善!”
刘备兴奋地握紧拳头,他与这孔明先生简直是双向奔赴啊!
“未知令弟现在何处?”刘备连忙问,“可否请他宴上一叙?”
诸葛瑾摇了摇头,苦笑道:
“吾弟虽与吾一并归家返乡,但尚在驿馆午睡。”
“说是对宾客筵席,不感兴趣。”
“遂不肯与吾一道前来,还望刘将军恕罪。”
不妨事,不妨事。
刘备连连安抚诸葛瑾,奇才性子总是怪异的。
有李翊珠玉在前,刘备完全清楚该如何与这些异才相处。
“云长!”
刘备将关羽唤来,“贤弟可代吾招待宾客,备亲自去驿馆请孔明先生去。”
关羽一惊,忙道:
“如今宾客尚在,兄长再是求贤若渴,又何必急于一时?”
张飞也出席过来劝刘备道:
“弟兄们喝酒喝得好好的,主人家走了,酒肉也无滋味了。”
“况且兄长难道没听这位诸葛先生说么。”
“诸葛孔明现在午睡,兄长此时前去,岂非惊扰人家?”
刘备却道:
“吾只在馆外等候,待先生醒后。”
“便能第一时间得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