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若有李郎怜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字数:8426更新时间:25/04/04 17:29:01
    却说曹操与李翊各领本部兵马,围困袁氏治所邺城。

    许攸献决漳河之计,断绝城内外联系。

    兼之李翊又拿出此前击破袁尚部曲时,缴获的斧钺、印绶等用品。

    邺城内军心大乱,人人自危。

    基于此,曹操、李翊皆不着急攻城,任其自乱。

    这日,两人如往常般商议军务,多谈破城之后如何处理城中财物问题。

    忽有人报帐外有人求见。

    命之入帐,乃袁谭帐下辛毗也。

    辛毗几近哭拜而入,大呼:

    “吾兄家亲族,俱为审配狗贼所害。”

    “未知确有此事否?”

    李翊负手叹道:

    “汝兄家亲族之死,吾与曹公俱感悲痛。”

    “待破邺城之后,自当为汝报仇。”

    辛毗垂泪道谢。

    曹操走来,上下打量一眼辛毗,忙问:

    “子莫非阳翟辛佐治乎?”

    辛毗伤心未绝,但还是礼貌地拱手回道:

    “回曹司空,吾家祖上原在陇西,后才举家搬迁至颍川阳翟。”

    “……善!善!”

    曹操上前握住辛毗的手,啧啧叹道:

    “吾在许县时,荀文若数赞佐治之才。”

    “吾亦曾下诏征辟佐治来我许县任职,奈何佐治不肯赴任。”

    “你我无缘共事。”

    辛毗暗想,你征辟我时,官渡之战都还没开始打。

    彼时袁绍如日中天,而你河南都还没能够一统。

    他除非脑袋被驴踢了,才会过来投靠你。

    当然了,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如今两地攻守易型,辛毗也知道是时候抱紧河南大腿了。

    曹操的文臣领袖正是颍川领头羊荀彧,所以也想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拉拢一下辛毗。

    但眼下辛毗悲伤欲绝,方寸大乱,只想着报仇。

    并不想着急站队。

    只要是一个敏锐的政治家,都能察觉到袁氏大势已去,天下早晚归属曹刘。

    而曹刘争霸,又将是一场未知的定数。

    谁敢在这时候,着急下注,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李翊看出辛毗的情绪并不高涨,乃出声解和:

    “眼下击破邺城才是重中之重。”

    “如今半个城门尚未得入,未免想的太远。”

    曹操闻言,抚须笑道:

    “……哈哈,如今决了漳河之水,城内人心大乱。”

    “依曹某看来,这两日城内该有变动了。”

    正说间,帐外忽然急匆匆跑进来一个少年人。

    这少年人也不经通禀,便擅自闯入了进来。

    李翊微微不悦,忙以手指道:

    “……曹将军,此何人也?”

    那少年人被点到名,方觉失礼,连忙向李翊拱手赔了个不是。

    曹操连忙解释道:

    “此乃吾之次子曹丕,字子恒。”

    “自吾长子死后,吾便多带子桓在吾身边,从军历练。”

    曹昂作为嫡长子,本是曹家毫无争议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自老曹宛城挥鞭以来,曹昂战死,曹操悲伤之余也开始考虑培养下一个继承人了。

    曹丕作为次子,按顺序来本就该优先考虑他。

    其出生之时,有云气一片,其色青紫。

    圆如车盖,覆于其室,终日不散。

    有能望气者,密谓曹操说:

    “此天子气也,令嗣贵不可言!”

    曹操暗暗奇之,故除曹昂之外,平日带在身边最多的子嗣便是曹丕了。

    顺带一提,

    宛城之战,张绣差一点儿就打出了四杀的战绩。

    没错,历史上曹丕也被曹操带去了宛城。

    彼时曹丕年仅十岁,不过他趁着混乱,乘马逃脱了。

    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这也是为什么曹丕特别讨厌张绣的原因。

    美其名曰是你杀了我大哥,但其实你差点儿把我也给杀了。

    曹丕十岁就随父从军,也间接展现了曹操对他寄予的厚望。

    按曹操原来的设想,是想把曹丕培养成一个将才,好将来辅佐他大哥曹昂。

    可终究是事与愿违。

    曹昂身死,曹丕就成了长子。

    “听闻郯侯去岁亦得一子,君与操若除去一身衣甲,也算同为父亲之人。”

    曹操许是浪漫主义兴致又发,对李翊自豪地说道:

    “吾之子桓,八岁能文,有逸才,博古通今。”

    “至十岁时便能骑射,善击剑。”

    “颍川有善相面者,吾使之为子桓相面。”

    “其人对曰,‘此子贵乃不可言’也。”

    “……哈哈哈。”

    李翊闻此,轻声笑道:

    “原来这位便是曹子桓。”

    李翊算是年轻一辈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了,也是许多二代人眼中的争相效仿的榜样。

    尤其曹家时常与徐州打交道,曹丕在许县时也经常听说李翊的事迹。

    见他似乎认得自己,不免面露喜色,忙道:

    “郯侯亦识曹丕乎?”

    “……呵呵,识得识得。”

    李翊扬唇一笑,启声肃然:

    “不过我听闻曹公三子曹植,十岁便能诵读《诗经》、《论语》,先秦汉赋。”

    “此子思路敏捷,谈锋健锐。”

    “每被曹公问及之时,总能应声而对,脱口成章。”

    “此子真乃天下奇才也!!”

    话落,还忍不住竖了一根大拇指。

    曹丕眉头皱起,暗忖:

    “自兄长死后,吾为长子,每日砥砺精进。”

    “骑射诗赋皆有涉猎。”

    “而子建不过能些写士大夫的文章罢了,于治国一途全然不通。”

    “父亲常言李郯侯乃是经纶济世的王佐之才,怎么独赞子建,而不提我?”

    “难道吾浑不如子建乎?”

    正当曹丕自我怀疑之时,曹操听得李翊夸赞曹植,也忍不住抚掌大笑:

    “不想犬子的名声,都传到李郯侯耳朵里去了。”

    “虽有小才,与郯侯相比,差之甚远呐……”

    “……哈哈哈。”

    曹操心情大好,平日本就引子为傲。

    又是死对头的夸赞,更令他暗爽不已。

    李翊接着道:

    “曹公不必过谦,犬子十岁之时,若能有令郎一半之才。”

    “吾便心满意足了。”

    曹操更觉欣喜,谓一旁的曹丕道:

    “子桓,都听到了罢!”

    “汝这个当兄长的,等回颍川后,好生教教你弟弟。”

    “其将来必有出息!”

    曹丕微微一笑,温声道:

    “父亲多虑了,子建之才胜儿十倍。”

    “是孩儿这个当兄长的,该多向他请教才是才是。”

    曹操于是笑得更加大声,得意忘形。

    曹丕脸上虽然也挂着笑,然心中十分不悦。

    心里暗忖,曹子建此时不过一个十岁出头的孺子。

    自己已经能在军营里独领一军了,结果父亲也好,李郯侯也罢。

    竟将话题全都引到曹植身上,完全不在乎他这个当事人的感受。

    实在可怒,可恼也!

    曹丕握手成拳,强忍怒意,并不发作。

    李翊在简短聊了几句之后,这才将话题转向正事。

    “……说来,子桓为何突然闯入我盟军军帐大营。”

    “汝可知此地是聊军事重务的,闲人不得乱闯。”

    曹丕暗想自己是曹公之子,还算闲人乎?

    “回李郯侯的话,适才有重大军报通禀,因而忘却了。”

    “还望李郯侯恕罪。”

    话甫方落,曹操也一脸严肃地批评曹丕道:

    “适才李郯侯说的不错,汝与我虽为父子,然在军营里便不可论及父子情。”

    “凡事都得讲规矩,日后再敢擅自闯营,与汝一并治罪。”

    曹丕一怔,也不知是否是因为自己太敏感了。

    总觉得自己忽然便失去了父亲的爱了。

    “……是……是、是,孩儿谨记。”

    曹丕一拱手,诚惶诚恐地回答道。

    “……行了,念汝是初犯,又是有事,便不予追究了。”

    “可速速说来是何事。”

    “回禀父亲,适才审配之侄审荣。”

    “密作一书,栓于箭上,射下城来。”

    言讫,曹丕将书信双手递给曹操。

    曹操展开来看,原来是审荣看不惯审配的作为,打算发动兵谏。

    并与盟军约定,想在傍晚时分将西门大开,并带兵擒拿审配。

    曹操生性多疑,只恐这是审配叔侄的反间计。

    为得就是引诱他们的大军渡河入西门,彼却半渡来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念及此,曹操乃将书信交给李翊。

    “……李郯侯觉得,审荣可信否?”

    未等李翊开口回答,一旁的悲痛欲绝的辛毗连忙说道:

    “审荣与吾交厚,审配狗贼杀吾兄家亲族,彼必心中怀忿。”

    “辛毗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愿曹司空、李郯侯勿生疑虑。”

    “还请速速发兵,为毗报仇!”

    李翊便道:

    “辛佐治不是欺人者,曹将军可速速发兵。”

    曹操然其言,即命李典、乐进各带五百甲士直奔西门而去。

    李翊也亲率本部军马,往西门走。

    至傍晚时分,审配一如往常般巡视城墙。

    忽然一大队甲士冲了上来,领头之人正是审荣。

    审配厉声叱道:

    “吾未下令于此增益城防,谁命汝等擅自上来的?”

    审荣拔剑在手,大声喝斥道:

    “审配!汝多行不义,吾不忍全城军民饿死。”

    “故已降了朝廷了,特奉诏来拿你!”

    审配大怒,“左右于我,速速将这反贼拿下!”

    言讫,周围士兵纷纷持枪上来,但大都意兴阑珊。

    审荣大声吼道:

    “审配欲将全城军民饿死,公等妻儿老小亦在城中。”

    “难道也忍心见其死乎?”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愣住。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愿动手。

    审荣接着道:

    “曹司空与刘将军乃是奉诏讨贼,公等可速速擒下反贼审配。”

    “朝廷必不降罪尔等!”

    众人犹豫半晌,终于还是上前一把将审配给按倒在地,用绳索缚住。

    审荣乃命人将审配押之西门外,又命人打开大门。

    此时,河南盟军也如约而至。

    辛毗跃马先入,军将随后,杀入邺城。

    甫一进门,辛毗迎面便撞上了审配。

    辛毗目眦欲裂,扬鞭抽到审配,口中大骂:

    “奴儿,汝今日该死矣!”

    鞭子抽打在审配身上,皮开肉绽,血流满身。

    然审配却面色不改,反而嗔目怒视辛毗,骂道:

    “狗辈,正是汝反贼破我冀州。”

    “吾恨不得生杀汝也!”

    此时,曹操军与李翊军也走进城来了。

    曹操一眼瞥见跪在地上的审配,笑道:

    “审公,汝可知是谁为吾打开了城门?”

    审配默然不答。

    曹操却非要他听:

    “此汝侄审荣所献也!”

    审配哼一声,怒道:

    “小儿不足用,乃至于此耳。”

    曹操又望一眼城头,城墙仍然完好无损,只是人心却已经散了。

    “昨日吾至城下时,观汝城中箭弩甚多。”

    审配叹道:

    “恨少!恨少!只恨其少,不能射杀汝这狗贼!”

    曹操眉头一蹙,又问:

    “卿忠于袁氏父子,故不容不如此耳。”

    “今已穷途末路,肯降吾乎?”

    审配冷声笑道,“不降!”

    辛毗哭拜于地,连连顿首。

    “吾兄家属八十余口,尽遭此贼杀害。”

    “惟望司空做主,戮此贼人,以雪吾家族之恨!”

    审配大声骂道:

    “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不似汝辈谗谄阿谀之贼!”

    “可速斩我!”

    曹操见审配宁死不降,便想询问李翊的看法。

    结果甫一侧头,却发现李翊不见了。

    连忙顾左右道,“李郯侯何在?”

    左右人答曰,“已进城去矣。”

    曹操一捶手,惊呼道:

    “此必是趁我审讯俘虏之际,自率兵进城去了!”

    曹操关键时刻又浪大发了,只顾着装逼,忘了与自己进城的还有一个李翊。

    “子桓!”

    “孩儿在!”

    曹丕应声出列。

    “汝速带军马入城,沿途不得惊扰百姓!”

    “喏。”

    曹丕方欲转身出马,曹操的声音又从身后传来。

    “回来!”

    “父亲还有何吩咐?”

    曹丕作揖问。

    “汝进城后,休得杀害袁氏一门老小。”

    “务必在李翊赶去之前,派兵将其保护起来!”

    “……是,孩儿领命。”

    曹丕虽不知道父亲为何要跟李翊争这个,但自出营以来,他心中有股莫名的危机感。

    是故急于在父亲面前表现自己,领了命令,便带兵往城里进。

    见曹丕走远,曹操这才沉定心神,默默祈祷李翊进城之后不要先去见袁氏亲族。

    毕竟邺城富庶,里面肯定堆积了大量财物。

    曹操宁可李翊先去接管财物,也不愿他先去接触袁氏亲族。

    因为财物到最后,两家肯定是要平分的。

    纵然让李翊抢了先,做了手脚让自己少分一些。

    曹操也不在乎吃这点儿亏。

    曹操在乎的,是袁氏一门老小。

    为何?

    当打进邺城,接管此地之后,

    这也就意味着不论是曹氏还是刘氏,都将正式取代袁氏统治这个地方了。

    但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要想真正统治好北方,还是需要善待袁氏。

    这是一个政治家必须要明白的道理。

    所以袁氏一门,谁先施恩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一场面子功夫,必须要做足。

    曹操已派曹丕先行,又望一眼地上的审配,问道:

    “汝死之后,可还有何心愿?”

    审配答曰,“吾主在北,不可使吾面南而死!”

    曹操颔首,“审配死后,葬于城北。”

    审配谢过,被武士牵出受刑。

    临刑之时,跪地向北,引颈就刃。

    其意气之壮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

    曹操亦怜其忠义,叹曰:

    “河北义士何以如此之多?”

    众劝曹操不必多在一死人身上浪费时间,城中还有大量事务亟待处理。

    曹操然其言,催马进城去。

    “……也不知子桓,有没有赶在李翊前头。”

    ……

    话分两头,却说李翊趁着曹操审讯审配的空当,悄自先进了城。

    进城之后,也下令不得惊扰百姓。

    凡军民愿降者,一律免死。

    许攸骑在马上,兴致冲冲地跑到李翊跟前,一脸兴奋得说道:

    “……子玉子玉!进城之后,可要先清查府库。”

    “我知道在哪里,可要愚兄领你前去?”

    李翊目光落在许攸身上,见他高兴地像个四十多岁的孩子。

    “……呵呵,既然子远如此了解。”

    “便劳你代我去清查府库,吾另有要事,还需处理。”

    李翊眉宇平静,一脸和善地说道。

    许攸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府库可是存钱粮器械的地方。

    去清查府库,那可是绝对的肥得流油的美差。

    李翊居然说给就给自己了,许攸兴奋地手舞足蹈,连连道:

    “……好好好,我办事你放心。”

    “府库存物,吾保管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地交给贤弟。”

    跟着一起进城来的,还有张飞,听得此话,忙问一旁的许褚道:

    “……俺适才没听错罢?”

    “那许子远,竟管先生叫贤弟。”

    本来许攸管李翊叫子玉,就已经很僭越了。

    毕竟李翊要大他好几级,还是引荐他的“举主”,于情于理都该尊称一声先生。

    再不济也得称呼爵位职务。

    结果这许攸居然愈发蹬鼻子上脸,在众人面前直接称呼李翊为贤弟。

    这令一向尊敬读书人的张飞都感到十分不满,兀自嘟囔道:

    “俺们平日在时,亦多敬先生,不敢逾规越矩。”

    “他许攸乃一降将,未有奇略之功,怎敢如此僭越?”

    许褚亦十分不满,但还是强忍怒意说道:

    “既然先生没发话,咱们就先别自作主张了。”

    张飞遂不再多言,然众人皆心中不悦。

    李翊继续向前,带着随身军马,径奔袁氏家中去。

    府外门人,见着大军来到,竟举棍向李翊劈来。

    许褚、张飞各自上前拦住。

    一人一个,一人一拳,便将二人打昏在地。

    李翊大声道:“休要杀人!”

    然说话间,两个门人已经竟相倒地了。

    张飞乃解释道:

    “先生放心,俺们下手自有轻重。”

    “此二人死不掉。”

    李翊这才放心,提剑步入后堂。

    只见二女抱头痛哭,另有一女缩在一旁瑟瑟发抖。

    中间有一成年男子,更像是见过世面的,见着李翊来了,上前拱手行礼:

    “见过将军!”

    李翊只瞥他一眼,澹澹道:

    “汝非家主,可唤掌事的来与我说话。”

    那男子闻言一怔,默然退下,目光又瞥向那跪在地上哭泣的妇人。

    妇人见此,乃擦拭眼泪,冲李翊福礼道:

    “妾乃袁将军之妻刘氏也。”

    李翊目光又瞥向刘氏身后女子。

    其人伏在刘夫人身后,披头散发,脸上脏乱,看不清面容。

    乃问道:“此女何人也?”

    刘夫人怕死极了,见李翊问话,慌忙拉着这女子的手。

    跪伏于地,磕头如捣。

    “此乃吾家次男袁熙未过门的妻子,甄氏也。”

    “只因显奕出镇幽州,故二人迟迟未得完婚。”

    “本待袁将军丧期过后,便成婚事。”

    “只是未想战事又起,故而耽误了。”

    李翊乃伸手,示意刘夫人起身,道:

    “刘夫人云何如此?”

    “可令新妇举头!”

    刘夫人连忙推搡身旁的女子,那女子闻言,乃以衫袖拭其面容。

    举头看向李翊。

    李翊观之,这甄氏当真生的玉肌貌,有倾国倾城之色。

    “……此必甄宓也。”

    李翊心中念叨一句。

    尽管多少已经能够猜到此女身份,但还是很好奇历史上的文昭甄皇后到底长什么样。

    今日一见,果真容月色,娇俏可人。

    又暗想自己打入邺城的时间,比之历史上早了两、三年。

    没想到这么早甄宓便嫁给了袁熙,虽然未过门,不过两人肯定是完不了婚了。

    袁熙出镇幽州,却把未过门的妻子留在邺城。

    李翊猜想,这肯定是袁尚的意思。

    因为袁尚已经不慎放走了袁谭,使其回到青州。

    如果再放任一个袁熙在幽州独大,将威胁到他的统治。

    虽然袁熙没有太大野心,但袁尚还是想留个后手,让其留个人质在邺城。

    尤其甄宓出身于中山大族,其家族毗邻幽州,对袁熙至关重要。

    “观汝姿貌绝伦,因后披头垢面?”

    李翊出声问。

    甄宓不卑不亢地答:

    “正因貌美,方披头垢面。”

    李翊放声大笑,乃收剑入鞘。

    刘夫人见此,悄声对甄宓说道:

    “此贵人哉,将其讨得欢心。”

    “无忧死矣!”

    甄宓默然低头,两只小手攥紧裙摆,并不接话。

    李翊却将话题转到刘夫人身上,道:

    “吾闻夫人在时,性酷爱妒。”

    “袁将军方死,夫人便尽杀其妻妾。”

    “邺城之人皆畏惧夫人,闻之即色变。”

    “今夫人见我,可惧我否?”

    刘夫人伏在地上,顿首道:

    “妾惧将军!”

    “……哦?为何惧我?”李翊问。

    “只因此前妾为袁尚之母,袁尚为邺城之主,故左右人惧我。”

    “今将军入城,邺城易主,妾自当畏将军。”

    此言一出,莫说是李翊,便是跟李翊一道来的人全都在那大笑。

    整个后堂,都充斥着李翊一行人的笑声。

    刘夫人伏在地上,不敢举头与李翊对视。

    甄宓及身后那女,以及适才那男子,无不偏过头去。

    掩面叹息,倍感耻辱。

    “袁将军在时,虽屡屡吐血而厥。”

    “然从未屈膝于我,更不向曹司空、刘将军低头。”

    “而如今,袁谭已降吾主,袁尚被吾击破。”

    “袁熙在幽州收聚蝼蚁之兵,不成气候。”

    “夫人或该惧矣。”

    刘夫人闻言,似想起什么,抬起眸来,看向李翊,喜道:

    “适才妾便看出来了,郎君必是李郯侯!”

    “哦?夫人识我乎?”

    “……识得识得。”

    刘夫人点头如捣蒜,连连道:

    “李郯侯威名,如雷贯耳。”

    “今幸得瞻拜君颜,实在三生有幸。”

    “听闻郯侯妻子,亦为我袁氏女。”

    “……是叫……是叫……?”

    刘夫人脑袋飞速旋转,拼命地回想。

    李翊出声提醒道,“叫袁莹。”

    “……啊,对对对。”

    刘夫人欣喜道:

    “此吾宗族女,乃妾之子侄也。”

    刘夫人虽为袁绍后妻,但真要攀关系的话。

    她的确算是袁莹的伯母。

    “……听闻刘将军妻子,亦是我袁氏女。”

    “这真是巧了不是,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了!”

    李翊沉声道:

    “汝子袁熙,如今尚在幽州聚敛兵马,听闻其欲联络乌桓人南下,拒我朝廷义兵。”

    “未知此事,夫人如何观之?”

    刘夫人不假思索,立马道:

    “君侯息怒,待吾书信一封,令其交出印绶兵符。”

    “举幽州之众,来降君侯。”

    李翊大喜,即命人取来笔墨,教刘夫人作书。

    刘夫人挥毫落墨,很快将书信拟好,双手呈给李翊。

    李翊览毕,有此书信倒不必说就能让袁熙就范。

    只是在汉末,不孝是被社会严重鄙视的。

    而袁氏作为门阀世家,尤以礼孝治国。

    兼之袁熙性格柔弱无断,其未婚妻甄宓又在自己手上。

    李翊感觉他之后在幽州的工作,会轻松许多。

    既得书信,李翊乃对刘夫人温声说道:

    “夫人无忧,吾妻乃夫人侄女。”

    “若论亲情,吾当唤你一声伯母才是。”

    “夫人不必担心,吾带兵来此,正是欲保护你袁氏一门。”

    “不然等曹贼进来了,汝家性命身子难保。”

    刘夫人一惊,忙问,“曹操也来了?”

    “不错。”

    李翊面色一沉,说道:

    “夫人应该听过,曹操在宛城盗嫂之事。”

    “此贼天生淫荡,若吾不来。”

    “汝全家得以生全完璧否?”

    曹操的宛城故事,本身比较有名。

    兼之徐州的情报部门,大肆对外宣传。

    而老百姓本身对家国大事不感兴趣,毕竟觉得这事儿距离自己太远。

    可对这种偷香窃玉的八卦却十分来劲。

    尤其是在吃饭干活的时候,讲出来吹吹牛,倍儿精神来劲。

    很快,曹操的宛城爱情故事,便成了河南百姓的饭后谈资。

    虽然在颍川,尤其是许县是严格禁止讨论此事的。

    但架不住河南其他郡县当成笑料来说。

    以至于一传十,十传百,渐渐也传到了河北去了。

    邺地本身离河南近,这袁家女子平日打听得这八卦笑闻,每每闻说,亦捧腹作笑。

    可没想到,这吃瓜竟有一天吃到自己身上来了。

    刘夫人面色苍白,站起身来,看向李翊。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