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曹刘共举河南谋主,李翊获先斩后奏之权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字数:8026更新时间:25/04/04 17:29:01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与操耳。

    当曹操一字一顿说出这话时,刘备骤然变色。

    其实曹操本人历史是很喜欢刘备的,在刘备投靠自己时,直接就给他表了左将军。

    这比后来投靠曹操的关二爷还要高。

    关二爷是封的偏将军,比老刘的左将军要低上足足有三级。

    并且,在刘备投靠自己后,曹操与刘备是,“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曹操对刘备已经不是单纯的喜欢了,而是极为看重。

    在所有投靠曹操阵营的降将里面,刘备领到的是最高级别的待遇。

    很多影视作品中,接受刘备投诚的曹操都演绎得很纠结。

    理由就是曹操知道刘备是人杰,杀了他怕失去人心,不杀又怕养虎为患。

    但历史上的曹操,其实对于刘备的到来是非常高兴的,并且他并没有担心过刘备会背叛自己。

    因为带着队伍来投靠自己的群雄,刘备并不是第一个。

    像于禁、乐进、张辽、李典、许褚这些人,他们都是有自己的队伍的。

    乱世的兵大部分都是“私兵”,多为老乡或很多年的兄弟。

    这种私募兵在特殊的时代,产生特殊的感情纽带,依附关系便无比坚固。

    他们只听他们“大哥”的,就类似于关羽、张飞只听刘备的一样。

    所以曹操明白,他只要控制住这帮“大哥”,自然就能控制住他们手下的小弟。

    但曹操这个人骨子里又具有浪漫主义文人气质,太容易浪了。

    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曹操浪大发的结果,不小心说漏了嘴。

    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

    这本质上是曹操文青病犯了,想要大放情怀。

    但刘备是从刀尖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人,一下子便看穿了曹操内心的真实想法。

    你内心中居然拿我当英雄。

    这也就意味着,甭管你现在对我有多好,你的内心深处原来是想杀我的。

    最高领导人对自己的小弟说,咱俩是一个级别的。

    这话要是放在太平盛世,小弟听了都得马上自杀。

    毕竟领导都这么说了你还不死,难道你要逼领导亲自动手,不给双方留个体面?

    在曹操说出这话后,刘备马上就开始想脱身之法了。

    他怕自己不先动手,曹操就要动手了。

    事实上曹操对刘备的感情就是这么复杂。

    他亲眼看着这个从社会底层,一步步混到名满天下,不屈不挠的小兄弟,打心眼儿里还是佩服的。

    曹操能意识到刘备的身上的价值,但刘备更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彼时刘备寄人篱下,不得不脱筷,以保全自身。

    而此时此刻,曹操、刘备各据淮南之地,拥兵数万,俱掌大权。

    面对曹操的浪漫主义文人气质爆发,刘备眉色一正,朗声道:

    “我闻一山不容二虎,英雄也要忌人。”

    “昔日备为豫州牧时,走寿阳,见着孙策。”

    “此儿彼时年仅十四,血气方刚,勇烈过人,然见我来时,却避而求出。”

    “或有人问‘刘豫州何关君?’”

    “孙策对答说,‘不尔,英雄忌人。’”

    “即出,下东阶时,而吾从西阶上,但转顾视策之行步,殆不复前。”

    “今曹司空与备坐谈天下英雄,本初之徒,皆不足数也。”

    “若天下英雄只你我二人,何以能再次会面?”

    刘备此话的意思,就是王不见王。

    英雄也要忌人。

    如果他与曹操真的是天下英雄的话,就不会同时出现在此地。

    言外之意,天下之英雄只能有一个。

    刘备虽未言明是谁,但意思却很明显。

    现在的他,不同于历史上需要借雷避险。

    而有资格底气,大放豪言,提出英雄忌人的话来。

    “……哈哈哈。”

    曹操闻言,抚须大笑。

    “好,玄德此话说的甚好。”

    “而今天下纷乱,群雄并起,谁能够笑到最后。”

    “便让我们各显本领,拭目以待。”

    话落,举起酒盏,起身向刘备敬酒。

    刘备亦起身还礼,双方各自碰杯,一饮而尽。

    “说回正事,曹司空知袁本初兴八十万大军南下否?”刘备出声问。

    虽然袁绍此次只起了十五万大军,但邺城出色的情报系统,成功将之传播到了河南之地。

    对外宣称说是有八十万大军。

    为的就是加剧河南军民的恐慌。

    “当务之急,还是先稳住内部局势。”

    刘备正色提出的意见。

    “袁绍一世之杰,前灭公孙将军时,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今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则无与比大,不可不慎。”

    时有孔融在侧,每次刘备来陈地朝廷时,他都会跟着一起来觐见天子。

    今见曹操、刘备提到袁绍,当即也忍不住发表自己的意见:

    “袁绍势大,士广民强,不可与战,只可与和。”

    在孔融眼里,若真使河南、河北爆发战争,那一定是空前巨大的灾难。

    这不符合养民之道,大损民力。

    在孔融看来,

    只要专心修养德政,河南便能够不费一兵一卒,使河北归附。

    但此话,不论是曹营之人还是刘营之人都无法接受。

    因为战争不是儿戏,为了备战河北战事,曹操、刘备这几年动员了全部的资源兵员。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哪能说叫停就叫停?

    这边曹营文臣领袖的荀彧情绪尤为激动,立马反驳道:

    “袁绍并无可用之人,何必议和?”

    孔融回答道:

    “袁绍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

    “田丰、沮授皆忠臣也。”

    “颜良、文丑勇冠三军。”

    “其余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

    “荀先生何以言袁绍无可用之人?”

    荀彧牵唇笑道:

    “公所言之人,吾俱识之。”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

    “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

    “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

    “若许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许攸必为之变。”

    “至于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

    “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

    荀彧是在袁绍阵营待过的,所以他对袁绍阵营的每一个人物都十分了解。

    田丰爱犯上,许攸性贪财,审配专横没脑子,逄纪执行力强却只听自己的。

    犯上、专横、贪财、不听话,

    这四个臭毛病,偏偏生在袁绍阵营最位高权重的四个人身上。

    历史上的荀彧除了精准预判袁绍阵营人物的缺点外,

    甚至还预料到了许攸可能会因为贪财,而被与他党争的人借题发作。

    到时候许攸必然会叛变。

    光这件事,荀彧就已经配得上王佐之才四字了。

    “不错,吾与袁绍自幼相识,深知他为人。”

    曹操这个袁绍发小对袁绍最有发言权,“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

    “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郭嘉也在侧说道:

    “袁本初虽有恩于民夷,然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智并不能济大事,不足为虑。”

    整个曹营,包括荀彧、郭嘉、曹操本人在内,都将袁绍及他手下之人给贬低了一个遍。

    难道他们真的如此轻视袁绍吗?

    当然不是,

    恰恰是因为袁绍过于强大,才不得不将之贬低,以提振自家军民的士气。

    这是一种舆论宣传手法,极为重要。

    因为如果连最高领导都未战先怯的话,那底下将士就不用打了,直接投了就行了。

    就跟打仗喜欢故意夸大自身军队人数是一个道理。

    像沮授开战之前,不断吹捧河南实力,张口就说河南是“义兵”。

    这对袁绍而言,不单是面子上不好看,更容易扰乱底层士兵的军心。

    河南势弱,曹刘二人自然是希望大家能够抱着必胜的心态,来迎接袁绍陈兵南下。

    故而,当荀彧、郭嘉发完言之后。

    这边刘营文臣代表,李翊亦出面象征性说了两句。

    “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然智不能济。”

    “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

    “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

    “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

    “我河南之地只要同心合力,袁军以蚁聚之兵,乌合之众,又如何能敌得过我河南精猛虎壮之士?”

    “愿诸公勿疑,此战必胜,可速发兵北上拒敌!”

    李翊不想再多做讨论,直接劝曹刘开始发兵,干就完了。

    曹操、刘备其实也知道袁绍南下摧迫的厉害,发兵须要赶快。

    但也用不着这样快,几许时辰又算得了什么?

    两人都还想着继续讨论一下两边优劣,当然主要还是尽力以口头之言,缩短两地差距。

    拟作檄文传播下去,以提振河南军民士气。

    哪想到一向沉稳的李翊,这次竟是最心急的。

    “先生一向推崇步步为营,怎的今日如此急切?”

    刘备不解地问。

    自灭袁术后,李翊几乎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河北战事中去。

    刘备亲眼看着李翊每日操劳河北之事,凡大小事无巨细,无不细心把控。

    为得不就是打赢河北之战吗?

    怎么到了最关键时候,反而坐不住了?

    “非是翊心浮气躁,恰恰是按部就班,可以出兵了。”

    李翊一扬眉,神色竟肃穆起来。

    在他读书时,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因为每次备考之时,都秉持着一句话,叫,

    ——“大考大耍,小考小耍,不考不耍。”

    正因为平日一丝不苟的备战,如今真正到了用武之时,反而从容不迫。

    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该如何做。

    用兵之道同样如此。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如今李翊已经做足准备,他对河北的战事进展走势,已是了然于胸。

    打仗打来打去,不外乎就是李世民那句话,

    ——“朕观千章万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

    避实就虚,以强击弱,这就是最朴实最实用的用兵之道。

    李翊这几年所做的一切工作,不正是为了今天吗?

    当他提出让曹刘可以进兵时,自然就代表他认为时机已经到了。

    曹刘不必再担心上一个问题,该翻篇了,我们需要讨论下一个问题了。

    刘备自是对李翊无条件信任的,便问曹操打算什么时候发兵,发兵多少,进驻何处拒敌?

    “且慢!”

    曹操被刘备一连串的问题轰炸可整的有些懵。

    作为盟友,刘备当然有权且也有必要过问曹营的军事动向。

    但曹操此刻却关心着另一个问题。

    “玄德,此次拒敌黄河,抗击袁绍。”

    “是我曹营一人之事耶,还是两家共事耶?”

    刘备先是一怔,旋即正色言道:

    “今大敌当前,备岂不知事之轻重?”

    “袁绍势大,须你我两家合力击之,自是两家共事!”

    善!

    曹操一颔首,微微一笑,朝刘备点了点头。

    “既是两家共事,须推一位共同的谋主,于你我两家调度。”

    唔……

    刘备倒还未想过曹操会提出这样的意见来。但仔细一想,确实有理。

    一个阵营,最怕的就是意见不统一。

    像袁绍内部就各种党争,各自为战。

    这种党争会使团队资源内耗。

    袁营表面上看是河南派与河北派斗争。

    但河北派又要细分为广平派,魏郡派。

    河南派又要细分为颍川派,南阳派。

    这些党派内部自己都不团结。

    像审配就经常跟崔琰作对。

    他们之所以敢当着袁绍这个“老大”的面,这么有恃无恐的争权夺利。

    是因为他们手里有人,有队伍,背后有一大票势力。

    尤其打河南这么一大块蛋糕,要是将来打赢了。

    自己的意见没被袁绍采纳,那他和他手下那帮兄弟怎么分红,怎么抢夺话语权?

    所以为了达到我的目的,我甚至可以扣帽子玩。

    管你军心会不会动摇,最好是动摇,然后按我的方案来。

    以我的主导,去将来分红河南的遗产。

    所以你就会发现袁绍团队的人,与其它阵营不同。

    其他阵营谋士劝谏自家领导,都是先捧一下领导,然后开导他说,

    您做得对,不过如果我们这样做或许会更好。

    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来保住领导面子的同时,提出正确的意见。

    但袁营的人不会,他直接告诉袁绍你那套方法不对呀等等。

    你就得按我的方法来。

    可问题是都已经拍板决定了,怎么可能朝令夕改,说不打就不打呢?

    但这不妨碍人家没完没了的跟你说,你得按我的来,你个笨蛋,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现在的方案不符合他们的利益预期。

    当然,虽然都说袁绍好谋无断,但他作为优势方,其实都是咋选咋有理。

    真正选择有难度的,其实是劣势的一方。

    反观河南这边呢?

    拿曹操来说,他自家的派系就比较单一了。

    武将关键岗位全是谯县老家人。

    文官关键岗位全是以荀彧为首的颍川文官集团。

    颍川、谯县分掌两个文武方面,谁也掐不上谁。

    到了决策层面,甭管你有几万人嘚嘚,再热闹也没用。

    因为最后永远是曹操和荀彧,人家一把手、二把手开小会定。

    谁说也不好使,因为各自降得住手下的兄弟。

    曹氏、夏侯氏这帮掌兵权的将领,他们只听曹操的。

    就算有再多人劝曹操求和不能打。

    但只要曹操作为谯县总代表,荀彧作为颍川总代表,确定方向之后。

    所有人都会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向前看了。

    因为大哥都发话了,小弟们自然要听。

    最后肯定是会给咱分红的,不会亏待咱们。

    你眼光再好能有大哥好使吗?

    大哥说打,那肯定有大哥的道理。

    反正最后大伙儿分钱的时候,都有份儿。

    刘营这边也是同理。

    虽然刘备如今手下的武将已不在少数,但真正掌握主要兵权的还是他本人,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田豫、牵招这帮老兄弟。

    但这帮老兄弟中,关羽、张飞却拥有更重的兵权。

    为什么?

    因为这两兄弟是绝对的自己人,可以信得过。

    你要是真雨露均沾,重用每一个人的话,到时候反而镇不住手下那帮兄弟。

    因为一个领导,必须有一批绝对忠实的拥趸。

    啥意思?

    那就是无论你做什么决定,这些拥趸都会无脑支持你。

    赵云、田豫、牵招这帮人,虽然忠心,但他们照样会面刺你的过错。

    即便你可以利用自己主公的身份,强行拍案决定了,他们最后可能也会被迫接受。

    但这无疑还是会伤害你这个最高领导的权威。

    政治的本质,就是权力分配。

    李翊自打上任军师以来,刘备就不断抬高他的身份地位。

    又是让他跟麋家这个东海豪族联姻,又是与他共享袁氏二女。

    麋家女婿增加了他的财富,袁家女婿抬高了他的出身。

    工作之外,刘备与李翊几乎是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这是喜欢李翊的同时,更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他的重视。

    好让李翊拥有足够的权威,去压服徐州那帮文臣。

    只有当李翊镇住徐州那帮文人,刘关张牢牢掌握住兵事大权时,文武两派才能拧成一股绳。

    一致对外,重拳出击。

    曹营和刘营这边的用人,无疑都是成功的。

    曹营这边,就是曹操、荀彧两个人乾纲独断。

    刘营这边,只要刘备、李翊一二把手发话了,手下兄弟就得听。

    虽然如此,但两边现在毕竟还是两个阵营。

    所以当曹操提出河南一同推举出一个谋主来时,绝对是好心。

    这可以使两边意见更加一统,方便将来战事调度。

    “那孟德兄有何高选?”

    刘备出声问。

    曹操一捋胡须,沉吟道:

    “依吾看来,为公平起见。”

    “你我各举对家一人如何?”

    曹操提出各自举荐对面的人,刘备欣然接受。

    “颍川荀文若,王佐之才也。”

    “备愿举荀令君。”

    刘备推举荀彧。

    “东海李子玉,青云高士也。”

    “操便举李郯侯罢。”

    曹操还是那么爱李翊。

    由于现在是商讨河北战事的大事,故两家都没有耍什么心机。

    就是认认真真讨论问题,实事求是,毕竟这种问题开不得任何玩笑。

    真要是打输了,曹操、刘备都得完蛋。

    刘备是袁家女婿,搞不好下场还能好点,曹操就绝对没那么好运了。

    诸侯讨董时,各自逡巡不前,终以失败告终。

    这次反例犹在眼前,曹刘二人自是不敢在此时耍心眼子。

    荀彧、李翊被推举出来,各自见礼。

    李翊先说道:

    “翊年幼望轻,若为河南谋主,恐诸公不服。”

    “若不服则生祸乱,必误大事。”

    “荀令君王佐之器,乃荀氏八龙之后,可以领命。”

    荀彧却自谦道:

    “李先生言之过也。”

    “先生乃山林隐士,出仕岁月虽然不长,然所为之事,实在震天动地。”

    “先生自归刘将军后,凡刘兵一出,余众皆弃甲抛戈,望风而窜。”

    “上能报明君以安庶民,下能辅孤子而据疆土。”

    “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人皆仰望。”

    “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

    “彧在颍川闻先生大才久矣,何以说不能服众?”

    “望君切勿推辞,况今徐强兖弱,若使我任河南谋主。”

    “才是真正诸公不服,生误乱事。”

    荀彧言辞恳切,真心实意。

    李翊看一眼曹操、刘备,及其身后众人。

    曹操、刘备各自示意手下人莫要说话。

    意思就是,为了保证公平起见。

    此事由二人自行决定,他们绝不从中掺和。

    这样一来,最终选出的结果才能够服众。

    “……善,承蒙荀令君看得起在下,翊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李翊也不想耽误时间,既然荀彧谦让,那他就坦然接受了。

    况他为河北之事做了那么多工作,不统一调度河南之事,就白费了。

    结果既已选出,刘备率先走过来称贺:

    “子玉,如今你既为河南谋主,便可督兖、徐、豫、扬四州兵马。”

    “此四州兵马将士,皆当听汝一人号令。”

    曹操也走过来,正色言道:

    “吾亦会调度手下将士,让他们服从李先生的调度。”

    “只是……”

    话锋一转,曹操微有些担忧地说道。

    “君子不念旧恶,还望先生以大事为重。”

    言外之意,曹操还是有些担心李翊滥用私权,暗自给曹营将领使绊子。

    毕竟他是徐州刘备的人。

    但两家既然公平决出了河南谋主,曹操自然会屡行诺言,让手下将士听候他的调度。

    “请曹公放心,翊既领重任,自会以大事为先。”

    “至于其余之事,于河北战事之前,皆不值一提。”

    “望曹公无疑。”

    李翊直截了当,正气凛然地说道。

    曹操这才放心,他知道李翊虽然足智多谋,善用奇计,但却是一个守信之人。

    既然他说了在战事结束前,敌人只有袁绍一个。

    那么整个河南,都会全力面对袁氏。

    “只是翊毕竟年幼望轻,多有不识我之辈,见我年少,必然轻视。“

    “今要调度整个河南兵事,仍恐文武不服,当何如?”

    曹操听完面色一正,阔步走至李翊面前。

    “吾有两口宝剑,一曰‘倚天’,一曰‘青釭’。”

    “青釭剑今未戴在身上,只有倚天在侧。”

    言讫,曹操将身上所佩之剑取下,递给李翊。

    “此剑与青釭齐名,锋锐无比,削铁如泥。”

    “其名取自宋玉的《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

    “今子玉既为河南谋主,便将此剑赠予足下。”

    “如有不听号令者,君可先斩后奏!”

    曹操语气斩钉截铁,启唇更是直截了当。

    没有丝毫的犹豫。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既然选择了相信李翊,眼下曹操也没有退路可选了。

    李翊双手接过倚天剑,迎上曹操的目光,声缓:

    “谢曹公!”

    好!

    刘备见此,亦豪情大发。

    虽然在徐州,除刘备外,李翊本就是说一不二。

    但曹操赠送李翊佩剑,刘备不能不送。

    “……子玉。”

    刘备阔步走至李翊身前,也将身上两把佩剑取下一把来,递给李翊。

    “吾所用佩剑,名为雌雄双股剑,又名鸳鸯剑。”

    “鸳剑长三尺七寸,鸯剑长三尺四寸。”

    “俱用镔铁打造,利可断金。”

    “此二剑随我征战多年,备数次大难不死,多赖此二剑之利。”

    言讫,又将目光落在手中之剑上。

    “鸳者为雄,鸯者为雌。”

    “大丈夫纵横天下,当佩雄剑。”

    “今备亦将鸳剑赠予汝,但凡徐州之将校有不从令者。”

    “子玉亦可先斩后奏!”

    一言蔽,刘备将宝剑递给李翊。

    李翊亦双手接过,只是这次并未着急道谢,反而关心问道:

    “主公将征战佩剑赠予我,将来何以征战天下?”

    刘备朗声大笑,拍了拍李翊的肩膀,说道:

    “备有子玉,何须用剑!”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