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制药坊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参娃字数:4329更新时间:25/04/04 14:38:19
    “而且,不光是黄连素,还可以生产别的。

    我记得你不是研究出好些药方么,都可以试试啊。

    尤其像之前给我们用的那些伤药,止血消肿什么的效果那么好,也可以卖给那些洋人。

    将来,要是青霉素能够突破技术瓶颈,大量生产,咱也可以往外卖,挣洋人的钱,或者用药物跟他们换先进的机器设备、枪支弹药等等。

    不用把洋人当回事儿,他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厉害。

    几百年前,咱们老祖宗早已经能够系统治疗各种疾病了,他们呢?还只会放血。

    你不知道,欧洲当时,好多人生病没死,放血放死了。”

    曲绍扬为了打消陈秀芸的顾虑,故意这么说道。

    当然,他这话也不是瞎编的,确确实实存在过。

    西医西药发展起来,也只是近年来的事情,中医中药源远流长,不是洋人那点儿伎俩能比拟的。

    中国不论是科技、文化、医药,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只不过被满清给耽误了而已。

    “那要是照你的意思,咱还得再建一处制药坊。”陈秀芸被丈夫的话逗乐了,她一边笑着,一边说道。

    “必须的啊,总不能就指望着你和家里这些丫头们吧?

    这样,你先跟他们谈着,最好是能从国外进一批机器回来。

    毕竟是卖给洋人嘛,不能总想着丸散膏丹之类的剂型,洋人不太买账。

    弄成药片儿,就像洋人医院里用的那些差不多,他们对这个接受度高一些。”

    要不是洋人主动找过来,曲绍扬还真是没往这些上头想。

    如今细细思量,倒是觉得药品出口,也是个不错的买卖。

    听曲绍扬这么一说,陈秀芸也明白过来。

    对啊,洋人主动找过来,就说明他们的药,还是有优势的。既然如此,那就试试呗。

    “唉,可惜,不能出国去,看看洋人制药都是怎么回事儿。”陈秀芸感叹了一句。

    “等孩子们长大,一定要送他们出国去,好好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学点儿技术回来。”

    “嗯,那你还得多生几个,咱家孩子太少了,不够用的。”

    曲绍扬闻言,将妻子搂过来,摸了摸陈秀芸的肚子。

    从凤凰城回来后,陈秀芸才发现,她又怀上了,估算着日子,可能也就是年前年后。

    所以,在凤凰城那几天,陈秀芸才会觉得浑身都不舒服,总想着睡觉。

    这一胎怀相不错,没啥反应,如今三个月也过去了,胎相稳固,干啥都不耽误。

    当然,现在陈秀芸也不用出多大力,只是管着家,各处都要操心而已。

    “生生生,我都快成母猪了,还嫌不够呢。

    你再嫌,就找别的女人生去,我可不给你生了。”陈秀芸瞪了曲绍扬两眼,随即自己也笑了。

    其实她很喜欢孩子,也盼着多给心爱的男人多生几个。

    “哈哈,我要是真去找别的女人生,你又该不乐意了。”曲绍扬大笑。

    “可拉倒吧,兰心进门我可没拦着。”陈秀芸撇嘴,她才懒得管那么多呢。

    不过,孟兰心这身子也确实不争气,进门好几年了,就生下振武一个孩子来,还指望她多生几个,给曲家开枝散叶呢。

    “要不然,你再纳俩妾室进门?正好也帮我管着家。

    兰心现在管着参园那一摊子,三嫂又有个小的忙不开,家里头没人帮我了。”陈秀芸故意这么说。

    “得了吧,你这哪是帮我纳妾啊,你那纯粹是给你自己找帮手干活呢。

    也别那么费劲了,家里这些丫头媳妇们,你瞧着哪个办差办的好,就提点提点,让她分担一些好了。”曲绍扬哭笑不得的说道。

    真以为他是什么人都能往家里划拉啊?就算纳妾,也得他能看得上才行吧?

    “行了,咱说点儿正经的,你看老五往哪儿安排合适?总得给他派个差事,他才能安心在咱家住下来啊。”

    两口子笑闹够了,曲绍扬才说起正事来。

    “参园行么?现在参园都是兰心在管着呢。

    堂堂巡检使的二夫人,都快赶上家里的长工了,这不像话。

    咱要是真的弄制药坊,参园那头规模还得扩大,正儿八经需要个人常年盯着呢。

    金场那头已经有三哥了,就别再让老五过去掺和。”陈秀芸想了想,说道。

    陈秀芸说的,跟曲绍扬想的差不多,这事儿,他打算晚上跟老五商量商量。

    两口子又絮叨了会儿,正好后院有别的事情,陈秀芸就去忙了。

    曲绍扬又去隔壁刘东山那儿,跟刘东山唠了一阵子。

    等到晚间,曲江和曲福俩人一起回来了。

    曲绍扬把兄弟两个叫过来,哥仨凑一起喝酒,闲聊。

    “四哥,我到今天,才算是知道,你在这边的家业到底有多大了。

    早知道这样,我早就来了,真的。

    哎呀,我现在都后悔死了,当初就不该听大哥和二哥的。”

    喝上几杯酒,曲福明显不像最开始那么拘谨,话也多了。

    以前光听说曲绍扬在东北混的挺好,置办下挺大的家业,可是没亲眼看见,怎么也想不出来究竟是多大的家业。

    曲家的伙计们回老家时,都会被特意叮嘱,不许在外面说东家的事情,不管是谁,一旦被发现了,就会被撵出去。

    所以哪怕是曲家庄过来的人,他们回去了,也不敢轻易透露这边的具体情况。

    曲海他们打听,人家也不会多说,顶多就说,这边一切都挺好的,比老家强太多了。

    所以,曲福对四哥家到底有多富,根本就没概念,在他想来,估计曲绍扬也就比老家那些大地主强一些。

    直到他来了这边,才知道自己错的有多离谱。

    四哥家里不光有几千亩地,还有三个金矿、俩煤矿,各种买卖铺子,甚至在营口、奉天等地都有产业。

    尤其是今天,曲福在金场那淘金机器跟前儿,亲眼看着一天就能淘出十来斤的金砂,彻底被震撼到了。

    十多斤金砂啊,能换成多少银子?一天就这么多,那一年呢?一个金矿出产这些,那三个金矿呢?

    那么多银子,曲福就算做梦,他都不敢想。

    所以,曲福才会发出如此感慨。

    “哎,我就奇怪了,咱爹咱娘估计没少往回捎信,让你们仨都过来。

    你们仨究竟是怎么想的,为啥就不来呢?咋地,怕被骗了?”

    曲绍扬一直就不能理解这个问题。

    都说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明知道东北好过,明知道兄弟发达了,那哥仨就是不肯来,他们到底咋想的?

    这要是换成曲绍扬,有人跟他说,你兄弟在哪哪混好了,发达了,叫你过去一起享福呢,曲绍扬保管麻溜的就去。

    曲福把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然后放下酒杯,抬头看了看曲江跟曲绍扬。

    “三哥、四哥,我跟你们说实话,你们俩别生气啊。

    其实吧,我是想来的,大哥二哥不让。

    咋说呢?他俩吧,实际上有点儿看不上你俩。

    大哥二哥经常叨咕,说三哥傻、四哥愣,你们俩能发达了,那是老天爷没长眼睛。”

    曲海精,曲河贼,这哥俩一直都觉得他们可厉害,可有能耐了,最看不上老三老四。

    可老三老四却偏偏就发达了,日子过好了,这让曲海曲河很不满。

    他们一方面贪图曲绍扬给的银子,一方面又看不起曲绍扬。

    这哥俩的想法就是,反正他们去不去东北,老四都往家里送银子。

    那他们又何必大老远背井离乡的过去,端人碗受人管,给老四扛活出力?

    莫不如就像眼下这样,自己干自己的,一年还能白拿那么多好处,多好?

    曲福是家里最小的,上头四个哥哥,还有爹娘护着疼着,从小就万事不操心,没什么主意。

    既然俩哥哥不让,他又不像曲江被逼到了那个份儿上,也就得过且过,只顾眼前了。

    “那后来呢,大哥二哥都没有了,你一个人照顾四个孩子。

    日子都过那样了,咋还不来东北投奔老四?”曲江在那边,问了一句。

    “唉,三哥啊,那时候刚打完仗,到处都乱哄哄的。

    我就听人家说,东北这头老惨了,死了老多人,旅顺那边,死人多到没处埋,全都堆大海里头了。

    那时候也不知道你们在这边啥样,我还以为你们这头也遭难了呢,过年都没人回去,也没人往家里送信了。”

    曲福挠挠头,挺不好意思的说道。

    “我哪敢贸贸然就带着四个孩子来啊?万一路上出点儿事咋整?”

    曲江跟曲绍扬对视一眼,这回哥俩总算是明白了。

    曲绍扬带兵在外头打仗,过年都没回家,那时候战事正吃紧,倭国军队在旅顺、大连等地烧杀抢掠。

    伙计们不敢回老家探望,自然就没人给曲海兄弟三个送东西送信。

    所以,那兄弟仨,还以为曲绍扬他们在这边,也出事了呢。

    “行啊,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往后就在这边安家,好好过日子吧。

    我今天跟你四嫂商议过了,想安排你去参园支应着,你看行不行?

    参园那头,往后打算要大力发展,可能还要弄个鹿场,养点儿梅花鹿、香獐子啥的。

    你过去熟悉一阵子,正好把你小嫂子替回来。”曲绍扬给弟弟倒上了酒,并询问曲福的意见。

    “行,都听四哥的,四哥让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曲福今天去找曲江,经曲江指点,也明白现在的处境。

    既然来投奔曲绍扬了,那就得哥哥咋安排,他就咋办。

    以曲绍扬的脾气,只要曲福听话,好好当差办事,肯定亏不了他。

    所以,曲绍扬这么问的时候,曲福半点儿都没犹豫,直接就答应了下来。

    看老五态度挺好,曲绍扬点点头,就这样,哥仨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聊到了挺晚。

    第二天上午,曲绍扬安排了人,把曲福送去参园。

    至于曲福家俩孩子,就留在家里,由陈氏照顾,陈秀芸特地拨过去四个丫头、俩婆子,专门帮忙照看四个孩子。

    那四个孩子在曲家,吃穿用度等,全都跟振邦他们一样。

    曲绍扬还委托方行文,给那四个孩子也都起了名儿。

    曲河家那俩,叫曲振全、曲振生,曲福家那俩,叫曲振庆、曲振义。

    至此,曲家三兄弟和后代都在东北。曲老抠儿也没啥心思,不再念叨着回老家,什么祭祖、修坟、修族谱的事儿,也都不再提了。

    陈秀芸跟洋人几次谈判,最终敲定双方合作。

    对方帮助购买制药机器,包括粉碎、浸泡、过滤、提纯、压制等等全套的设备,生产出来的药品,按照约定的价格,卖给他们。

    之后,陈秀芸在临江城中,选定一处地方,打算建制药坊。

    同时,还贴出告示,招十五到二十岁,学习能力不错的年轻男女,统一进行培训,将来在制药坊工作。

    培训学习期间,也给开工钱,还管一天两顿饭。消息一出,好多人都来报名。

    陈秀芸把何远志请过来,让他帮忙,又把身边的白芷白薇几个丫头,也派过去,给那些人培训制药操作等相关常识。

    陈秀芸那头忙着,曲绍扬也没得闲。

    一边监督着县衙、县城建造进度,一边上奏朝廷,请求东边道地带更多地方开放垦荒,用比较优惠的条件,吸引招揽流民。

    四月初七,吉林将军长顺,因病去职,清廷命延茂为署吉林将军。

    四月末,清廷派遣使臣前往彼得堡密谈,李鸿章在沙俄的贿赂和威逼之下,与维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

    沙俄以共同防日为名,获得了在东北修筑东清大铁道的筑路权。

    到八月,《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签订。

    消息传出来,国内轰动,不少清国商人和官员,主动请缨,要求承办铁路,不希望大清与沙俄合办。

    然而合同已经签了,再反对也没用。

    六月,安东县大东沟一带大雨滂沱、海潮暴涨、民房被冲、伤亡惨重。

    海城、盖平和没沟营一带,也遭暴雨袭击,泛滥成灾。

    大东沟一带灾情严重,张锡銮命曲绍扬率兵前去,维护治安,救济灾民,以防洪灾过后,有土匪等趁火打劫。

    同时,上奏朝廷,准予免除当地税赋,令百姓休养生息,不致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