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相聚凤凰城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参娃字数:4480更新时间:25/04/04 14:38:19
    吃过了除夕夜的饺子,光绪二十二年就这么到了。

    初一到初五,曲家就没断了来人,宾客络绎不绝,曲绍扬一直忙着应酬客人。

    之前说好的,年后要去凤凰厅。

    于是正月初六,曲绍扬领着陈秀芸和几个孩子,还有小志,带着不少护卫还有礼品,出发了。

    这一趟出去时间不会太短,家里头不能没有主事的人,孟兰心主动请缨留下,曲绍扬只能把振武带着一起出门。

    反正振武这小子跟陈秀芸亲近,和振邦、振业几个相处的也很好,倒是不用担心。

    一路上起早贪黑的赶路,好歹在正月十三的下午,到了凤凰城。

    陈家这边,早就接到了消息,陈允哲和陈允瀚兄弟俩,带人在城门外迎接。

    远远地见到车队过来,兄弟二人赶忙迎上前。

    “大哥,二哥,过年好啊。”曲绍扬骑马走在前面,见到陈家兄弟,便在马上一抱拳,问了声好。

    小志骑着马在队伍后面呢,这时赶紧催马上前来,见过陈允哲陈允瀚二人。

    “走吧,进城,爹娘都等着呢。”

    陈家兄弟二人也在马上还了礼,然后笑着招呼曲绍扬他们进城。

    遭受战火侵袭的凤凰城,经过维修后,城墙已基本恢复了原本的模样。

    进城后发现,当初被炮火摧毁的房屋,多数也都修缮或者重新盖起来了。

    街路两旁屋舍俨然,路上行人步态从容稳健。

    从中可以看出,凤凰城的百姓,已经从那一场浩劫中走出来,重新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半年多时间,就能把一座城恢复到这个程度,足以证明,陈允哲是花了大力气来修缮、维护和治理的。

    之前,沈丽珍和陈郎中夫妻没到凤凰城时,陈允哲就住在衙门里。

    后来陈郎中被张锡銮说动了,想在凤凰城开医馆,于是就花钱在城中买了套挺大的院落。

    陈允哲顺势也搬了过来,陪伴父母。

    曲绍扬一行来到了陈宅,就见到管家正带着府里的下人们,站在大门外等着呢。

    “见过曲大人,大人新年如意、顺遂安康。”管家瞧见曲绍扬下马,立刻带着人上前来行礼问安。

    “哎呦喂,大哥,你说你摆这么大阵仗干啥?

    我这是陪着媳妇回门,你整的像多大事儿一样。”曲绍扬一见这架势,哭笑不得的说道。

    “应该的,应该的,出门子的姑奶奶和姑老爷回来,那是贵客,必须最高规格接待。

    不管啥时候,规矩礼数不能差了。”

    陈允哲笑呵呵的摆摆手,管家连忙带着人上前来,接应陈秀芸和孩子们。

    大冬天出门确实遭罪,连日来奔波赶路,众人的精神都不太好。

    陈秀芸下车的时候,感觉腰酸背疼、双腿都是软的,走路发飘。

    好在有丫头媳妇们搀扶着,多走几步,慢慢才适应了。“大哥、二哥,过年好。”

    见到亲人,即便是再不舒服,心里也美,陈秀芸笑呵呵的给俩哥哥拜年。

    相比于陈秀芸,孩子们的状态就要好很多,下了马车,叽叽喳喳的来到两位舅舅跟前儿拜年问好。

    “大舅舅、二舅舅,过年好。”

    “好,好,过年好。跟舅舅走,咱们找你姥娘、姥爷去。”

    陈允哲一手抱着佳玲,一手扯着振武,陈允瀚抱着振杰,扯着振业,振邦跟在俩舅舅身边,一行人就这么快步进了陈家的大门。

    曲绍扬此时也下了马,跟陈秀芸俩人手挽手一起往院里走。

    众人刚绕过影壁,沈丽珍跟何青竹便领着几个丫头迎了出来。

    “妹妹、妹夫,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快,赶紧进屋,爹娘都在屋里等着呢。”

    一边说着,两人各自伸手,把俩小的接过去。

    在振邦的领头下,几个小娃赶紧给舅妈拜年问好。

    把沈丽珍跟何青竹乐的,直说红包早就预备好了,进屋就给。

    就这样,众人说说笑笑进了前厅。

    本来陈郎中和李氏都坐在椅子上的,听见外头的动静,二人就站了起来,伸着脖子往门口看。

    丫头掀开棉帘子,几个小娃蹬蹬蹬先跑了进来,“姥爷过年好,姥娘过年好。”

    由振邦领头,振业、振武跟着,三个大点儿的娃进了门就往地上一跪,开始磕头拜年。

    “哎呦呦,到底是大了,懂事了。

    好,好,你们也好,快点儿起来,姥爷这里有红包给你们。”

    陈郎中夫妻一看,笑的合不拢嘴,赶紧让丫头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拿出来,每个孩子一份儿。

    孩子们得了红包,高兴的连蹦带跳,跑到曲绍扬那儿炫耀。

    这时,小志也上前来,规规矩矩行礼,给陈郎中夫妻拜年。

    “哎呀,这是小志?我的天,几年不见,这孩子变化可真大啊。

    这要是在外面,我可不敢认。”陈郎中把小志叫到跟前儿来,上下打量,越看心里越高兴。

    “这孩子,出息了,你爷、你爹、你叔他们要是能见到你如今的模样,不知道多高兴呢。”陈郎中忍不住感慨道。

    提起张果子父子,众人不由得叹了口气,小志的神情也有些落寞。

    “你看你,大过年的提这些做什么?孩子难得来一趟,你高高兴兴的多好?”

    李氏伸手,捅了陈郎中一下,不让他再说了。

    “对,对,大过年的,不说这些。小志啊,你在奉天念书咋样?是不是该考童生试了?”

    陈郎中赶忙换话题,询问起小志的课业来。

    小志也不好说他不想去念书了,只能看了看曲绍扬,然后尴尬的笑笑,简单回答两句。

    好在陈郎中也没多问,就这么过去了。

    那头,沈丽珍、何青竹,也把事先就准备好的红包,还有一些小玩意儿,分给孩子们。

    那边,陈允哲家的儿子陈彦川,陈允瀚的闺女陈静雅,也在大人的指点下,给曲绍扬和陈秀芸行礼拜年问好。

    曲绍扬这头也赶紧拿出来给侄儿、侄女的见面礼,哄孩子们高兴。

    “振邦、振业,你们几个拿着红包,领着弟弟妹妹,上一边好好玩儿,我们陪着你姥爷姥姥说会儿话。”

    振邦几个都是自来熟,见着表弟表妹喜欢的很,扯着人家各种唠。

    振杰和佳玲还小,说话没那么溜,也想表达一下见到亲人的喜悦。

    七个孩子凑一起,那场面简直了,恨不得房盖儿都掀起来。

    陈秀芸一看,赶忙嘱咐大儿子,让他规矩点儿,别叽叽喳喳的影响大人。

    “振邦?振业?你们两口子给孩子起大名了?”陈允哲反应比较快,立刻问曲绍扬。

    “嗯呢,我爹我娘年前回老家了,他们说是要回去修族谱,所以就给孩子起了大名。

    根锁叫振邦、根有叫振业、有庆叫振武、根全叫振杰,铃铛就叫佳玲。”曲绍扬笑着解释了下。

    陈允哲听了,微微皱起眉头来,“谁给孩子起的名?

    尤其是老大,怎么能叫振邦呢?

    书上说了,孩子起名,不宜起什么国啊、邦啊、天啊,这一类的字。”

    后头的话,陈允哲没往外说。

    小孩子起名不宜起的太大,命格不够的话压不住,孩子容易生病,或者出什么意外。

    “啊?不知道啊,我找方先生给起的,他写了不少名字呢,我一眼就看好这个振邦了。

    后头那几个,都是顺着老大的名字往下起的。咋地?这还有说道啊?”

    曲绍扬真没往这方面想,在他看来,名字也就是个代号而已,只要好听、顺耳就行,没那么多讲究。

    后世那么多叫建国、卫国、志国的,不也都好好地么?

    陈允哲张嘴刚想说话,那边陈郎中抢着开口。

    “行,挺好的,我听着不错,倒是你给我大孙子起那名儿,我觉得太文雅了,少了点儿男子汉的豪气。”

    被老爹这么一说,陈允哲也不好再说别的了。

    各人有各人的命数,别人担不起这样的名字,说不定他家大外甥可以。

    大过年的,亲人团聚,自然是有无数话要说。

    不过,曲绍扬还有要紧的事情没办,他得去拜见义父张锡銮。

    按说呢,明天去拜见也不是不可以,但曲绍扬今天下午刚到,就立刻去拜见,更显得诚心。

    这一点,大家伙儿也都理解,于是曲绍扬领着人,带着不少贺礼,就去了张锡銮的住处。

    还没过正月十五呢,衙门不开印办公,张锡銮也在住处休息。

    当然,说是休息,各处的官员总要趁着过年期间走动走动,增进一下感情,所以张锡銮这些天也挺忙的。

    好歹到了下午送走几拨人,张锡銮刚要休息呢,下人禀报,说是巡检使曲大人来了。

    张锡銮一听,知道是曲绍扬,立刻让人把曲绍扬请进来。

    “孩儿拜见义父,祝义父新春喜乐、平安顺遂、百事无忧。”

    曲绍扬一进门,立刻行大礼叩拜,正儿八经的给张锡銮拜年。

    “哎呦,快起来,快起来。你看你,咱爷俩见面,还用得着行这么大的礼么?

    快,过来坐,我正好有事情要跟你说呢。”

    张锡銮一见曲绍扬,立刻就笑了起来,忙招手让曲绍扬起来,到他身边坐。

    “过年嘛,给义父拜年,图个吉利,指不定您老一高兴,还赏我个红包呢。”

    曲绍扬嬉皮笑脸的起来,朝身后招招手,随从把一摞子礼盒放到了桌案上。

    “这些是您儿媳妇给准备的一些补品,都是他们家祖传的方子,补养身体最好。

    义父戎马半生,劳苦功高,如今外头一切太平了,义父也该多注意下身体才是。”

    当然,那礼盒里不仅仅是补品,各种金银珠宝、珍奇古玩都有,曲绍扬也不过就是打着补品的幌子而已。

    曲绍扬这话,张锡銮听的挺受用,于是连连点头,“好,好,你这孩子,有心了。

    对了,你这次来,是你自己啊,还是领着媳妇孩子一起过来的?”

    “领着妻儿一起来的,今天下午刚到,他们在我岳父那边呢。

    不知道义父这边是否方便,我就没领他们过来。”曲绍扬笑着解释。

    “你看你,既然他们也来了,那就一起领过来,也让我看看孩子们啊。”

    张锡銮瞪了曲绍扬一眼,随即又笑了。

    “也罢,你们长途跋涉而来,路上辛苦,让孩子们休息休息,缓缓精神。

    这样吧,明天你们好好歇一歇,后天陪着你丈人过节。

    大后天十六,我在府中设宴,连陈大人,还有你岳父岳母等人,一起请过来,咱们好好热闹热闹。”

    “好,都听义父安排。”

    张锡銮能设宴请曲绍扬和家人,这是莫大的情面,曲绍扬自然乐得,于是高高兴兴应了下来。

    紧接着,张锡銮告诉了曲绍扬一个好消息。

    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已经上奏朝廷,请求在猫耳山设立县治,估计年后朝廷的回复就能到。

    另一个,因战事已经结束,倭国军队全部撤走,为减轻军费压力,依克唐阿本就有意要上奏朝廷,裁撤部分边军。

    曲绍扬的奏折,正好跟依克唐阿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盛京将军府已经同意了曲绍扬的请求。

    听张锡銮说完,曲绍扬不由得一后背冷汗。

    这要是他再晚些时候上奏折,那可就不一定什么样了,到时候定边军还能保留多少人,都不一定呢。

    他主动上折子,正好起了带头作用,上面顺水推舟,裁撤下来一部分人,成立山林巡察大队。

    剩下的,还可以保留定边军名号,曲绍扬这个定边军统领,也可以继续做下去了。

    “幸亏有义父从中周旋,要不然,此事哪能轻易就办成?多谢义父。”曲绍扬赶忙向张锡銮道谢。

    之后,张锡銮又打听了曲绍扬去剿匪的具体经过,以及近期鸭绿、松花江上游防务等事宜。

    曲绍扬都一五一十的说了,张锡銮对此十分满意,并叮嘱曲绍扬,一定要管理好沿江的防务,切不可让有心之人借机生事。

    曲绍扬自然不敢大意,都一一应下来,并且表明了态度。

    曲绍扬恭顺谦卑的态度,让张锡銮十分满意,对这个义子,也是越来越器重。

    曲绍扬在张锡銮这里坐了一会儿,俩人聊得差不多了,这才告辞离开,返回陈家。

    陈家这头已经预备了丰盛的饭菜,就等曲绍扬回来了。

    见曲绍扬进门,沈丽珍立刻就吩咐下去,上酒菜准备开席。

    陈秀芸陪着父母和嫂子们唠了这些时候,精神也缓过来不少,于是大家伙儿有说有笑的吃了顿团圆饭。

    晚饭后没多会儿,孩子们就都困了,一个个揉眼睛、打盹儿的。

    陈秀芸也觉得身上乏,索性就跟父母说了一声,带着孩子们回房休息。

    倒是曲绍扬,他又没啥事儿,晚上也没喝太多酒,正好跟俩舅哥,去书房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