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疏不间亲,刘封的超然地位(求票)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神纹本神字数:6428更新时间:25/04/04 05:20:53
    “燕王殿下,你太失礼了。”

    冷不丁的一道呼声,自刘封身后响起。

    好家伙!

    谁啊,这么勇?

    众公卿纷纷惊讶的看向发声者,见对方为太常博士李邈后,又纷纷看向了太常赖恭。

    只是看向太常赖恭的眼神,一个个又都变得怪异。

    太常,专门执掌宗庙礼仪。

    太常博士即为太常的副职。

    众公卿的眼神不言而喻:赖太常啊赖太常,去了趟长安回来就昏头了吗?怎能举荐这憨货为太常博士?

    太常博士李邈,虽有才能,但个性疏狂。

    昔日刘备夺西川后,以李邈为益州从事,结果这家伙不知道是为了扬名还是单纯的脑抽,竟然在正旦时刘备宴请众官吏的酒宴上公然指责刘备不该夺刘璋的西川,刘备耐着性子反问李邈为什么不助刘璋,李邈直接来一句不是不想而是无能为力。

    虽因诸葛亮求情而免了死罪,但被刘备弃用了十年。

    去年攀上了赖恭的门路,又因刘备不在江陵且监国的刘禅又宅心仁厚,李邈走运的当上了太常博士。

    没想到。

    李邈今日竟敢当殿指责刘封失礼?

    太子都离席呼“兄”了,李邈这个时候跳出来,是要让谁难堪?

    “李博士,不可胡言,还不退下!”

    看着刘禅逐渐变黑的脸,赖恭想抽李邈一顿的心都有了。

    你一个太常博士带头指责,不知情的都得误以为是我这个太常授意的!

    然而。

    赖恭的呵斥并未让李邈止口。

    李邈反而因赖恭的呵斥而变得更兴奋了。

    “赖太常,此言差矣!《礼》有言:在朝言礼,问礼对以礼。臣子奏对时,应遵循三揖三让之仪。

    燕王殿下于大殿之上,未待太子允准便转身离开,此举有违‘大朝觐,赞玉几,诏相仪’的规制。

    昔日汉宣帝在时,霍光因‘入殿趋拜失仪’而遭弹劾,如今燕王殿下以宗室之尊却效霍氏专恣之态,既悖‘君臣有节,长幼有序’之义,更损陛下‘以礼治国’之训。

    岂不闻《管子》有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宗室若轻慢朝仪,则维绝国倾矣!”

    赖恭两眼一闭。

    彼其娘也。

    你想直谏扬名,别带上我!

    赖恭快步来到刘禅面前,语气惶恐:“太子殿下,李博士今日之言,非臣授意,臣请太子殿下责臣御下不严之过。”

    李邈本还在傲然的等着刘封应对,见赖恭忽然请罪,惊问道:“赖太常,你乃九卿之首,纠正礼仪乃是职责所在,何故请罪?”

    见赖恭不说话。

    李邈又环顾左右,点名道:“还有尔等,廷尉监、宗正丞、光禄大夫.,燕王殿下未回江陵前,尔等不都在向太子殿下谏言要让燕王殿下知晓尊卑吗?怎今日都不说话了?”

    一连点了七八个人名。

    被李邈点到名字的官员,皆是头冒冷汗。

    本是吃瓜看戏,结果瓜直接变成了自己。

    “李太常,休得胡言,我何时向太子殿下谏言过?我分明说的是‘如今流言满城,需防小人趁机构陷’。”

    “岂有此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太常,我与你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为何害我?”

    “天可明鉴!我所言之事,皆是为了大汉,从未有任何因私怨而针对燕王殿下之举!”

    “诽谤!李太常你这是诽谤!”

    “.”

    一时之间。

    朝殿瞬变骂战市场。

    “真是聒噪!”

    刘封听得不耐烦。

    原本秉着“懒说配听”的心态,只想快点离开,没想到却被李邈这只苍蝇给盯上了。

    能气得刘备父子都想杀、连诸葛亮都气得将其遣返的人,这嘴不是一般的臭。

    “赖太常,孤与太子,在长安陪同父皇以三献之礼祭祖一事,看来你是没给这位太常博士说明白。

    孤与太子,皆肩负‘兴复炎汉’的重任,承载了父皇的期盼,没精力也没心情跟你们玩制衡游戏。

    若真想跟孤玩,等孤与太子定了天下,正式还于旧都时,孤有的是时间陪你们玩。”

    说话间。

    刘封又瞥了一眼极力跟李邈划清界限的几人,以及一言不发的尚书令法正。

    九卿的几个副职都参与了,正职未必真能脱得了干系,甚至于流言满城这事法正都有份。

    “兄长且先去向母后问安,这事就交给弟来处理吧。”刘禅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

    刘封回头看向刘禅,认真地道:“让我来处理,也是可以的。”

    刘禅摇了摇头,语气同样认真:“城中本就有不利于兄长的流言,若再让兄长处理,不仅弟不心安,父皇知晓后也会失望的。”

    “别太勉强。”见刘禅眼神坚定,刘封也不再争,又叫上孙虑一同退出了大殿。

    至始至终,刘封都未正眼瞧过李邈一眼,即便是呵斥的话都是对赖恭说的。

    这看得李邈更是一阵气闷。

    刘封眼里,李邈就是个小卡拉米,连被呵斥都没资格的小配角儿。

    等刘封一走。

    刘禅的语气也变冷了:“太常博士李邈,殿前失仪,即日起革去官身,遣还蜀地。”

    李邈脸色大变,惊呼:“太子殿下,臣无罪。”

    我们才是一派啊。

    太子殿下怎么倒绑着刘封了?

    这不对劲啊!

    直到现在,李邈都还没意识到刘封在刘禅心中的地位。

    对刘禅而言:太子之位本就是刘封让出来的,刘封若想要取,自取便是,何必独战江东划江而治,难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看着还装一脸无辜的李邈,刘禅心头更不舒坦了,厉言而道:“臣子奏对应以礼为纲,不可妄议宗室。

    你身为太常博士,本应克己律身,却于大殿上公然指责燕王‘趋拜失仪’,此乃以下凌上、以臣责君之悖行。

    《春秋》有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你以‘效霍氏专恣’影射宗室,实则践踏‘君臣有节,长幼有序’之礼仪。

    《律》有言:大朝觐,三揖三让而后对。孤未允准奏对前,你擅自发难燕王,更当殿点名廷尉监、宗正丞等官员,此乃大不敬。

    《管子》有曰:朝不辨治,则国失其政。你口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却行‘维绝国倾’之实,狂悖疏诞,使众官互相攻讦,毁损朝廷威仪。

    《礼》有制: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孤只革你官身,未追究你断章取义曲解礼法律令之罪,只是不想坏了父皇的以仁治国之训。

    你莫非以为孤,不读书不识礼吗?”

    刘禅一番引经据典的驳斥,直接让李邈惊愕当场。

    在李邈的认知中:刘备是老兵痞子,刘封是小兵痞子,都是不通书礼的。刘禅虽然跟着许靖、诸葛亮等人读书明礼,但最多略懂一二。依旧需要“大贤”来教刘禅怎么当一个太子。

    却不曾想。

    刘禅不仅读书明礼,还能诵出引用。

    短短几句话,就辩得李邈哑口无言!

    若在家养老的许靖得知李邈想法,都得冷笑:真当我教导太子这十年,是光吃饭不干事?

    诚然。

    论文论武刘禅都算不上惊才绝艳,但那也得看跟谁比。

    引经据典驳斥个如李邈一般的小卡拉米,也是绰绰有余的。

    不仅李邈惊愕,朝殿上的公卿百官,一半都在惊愕,对平日里谦逊好问、从谏如流的太子刘禅,感到一阵陌生。

    说好的要让我等大臣来教太子怎么治国,怎么眨眼间就变成太子在反过来教我们怎么治国了?

    见刘禅似乎真要罢免自己,李邈怕了。

    李邈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都有才能名望,蜀地人称“三龙”,且皆被刘备重用,惟独李邈被排除在外。

    被刘备弃用十年的李邈,眼睁睁的看着以前跟着刘备的益州文武官运亨通,且大汉也有了中兴之相。

    反观他李邈,却只能留在蜀地跟着哥哥李邵混吃混喝。

    好不容易走了赖恭的门路,又趁着刘备不在江陵,在刘禅面前卖弄了才识当上了太常博士。

    结果现在,却要被刘禅遣返回蜀地?

    几个月前。

    李邈才给哥哥李邵去信称,如今受到了刘禅器重,假以时日,等赖恭致仕,太常之位唾手可得。

    然后现在要灰溜溜的回去?

    “臣今日所为,都是为了殿下!”李邈心中不甘。

    刘禅冷哼挥袖:“孤受学于恩傅文休公,需要你来教孤如何当太子吗?赖太常,再给蜀地的李治中去封信,就言‘弟不教,兄之过,不可不察。’”

    李邈只感觉一阵头晕目眩。

    完了!

    赖恭连忙应命,直接揪着李邈将其拖出了大殿,生怕走慢了李邈又说出什么抽象之言。

    随后。

    刘禅又看向大殿百官,道:“吾兄说得没错。江陵是安逸太久了,区区几个细作就能让江陵城内出现流言,还闹得满城皆知。尔等在江陵为官,当深以为耻。”

    众人被刘禅训斥,心中更是惊骇。

    一向谦逊不苛责人的太子,竟然能为刘封训斥百官?

    要知道刘封没回来前,哪怕有官员弹劾刘封,刘禅都只是提出质疑而非直接训斥,更别提直接训斥百官了。

    而在殿外。

    孙虑小声询问:“燕王殿下就真不怕太子殿下,会误听了谗言吗?以前仲翔公江东时,就有很多官员毁谤仲翔公,仲翔公也因此被流放到泾县。”

    刘封轻笑:“你还小,不明朝廷争斗。太子要疑孤,不论孤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都是倒翻天罡;天子不疑孤,就算是孤剑履上殿,那都是光明磊落。

    孤了解太子,太子也了解孤,若非太子要自行处置李邈,孤今日定要请太子下令,让李邈去合肥当个参军。”

    李邈能在朝殿上引经据典的给刘封找不痛快,刘封同样能在前线治李邈一个违抗军令的罪。

    处于刘封这个位置,想合理杀个人并非难事,不是刘封不能杀,而是刘封懒得去针对一个小卡拉米。

    孙虑愣了愣,听出了刘封话中的真义。

    想到带着长子孙登去了长安的孙权,孙虑又多了几分沉默:虞翻不是因为受官员诽谤而被流放,而是孙权不喜欢虞翻而流放虞翻。

    “别想太多。”

    刘封轻轻拍了拍孙虑的肩膀,让孙虑先回府休憩。

    随后。

    刘封又径自入后宫,向吴皇后请安。

    吴皇后本是刘璋兄长刘瑁的妻子,刘璋投降后,刘备为了让蜀地文武安心,又正值无妻,于是就娶了守寡的吴氏。

    就连刘禅都养在了吴氏名下,由庶子变为嫡子。

    对刘璋的旧部而言,吴皇后虽然深居宫中不干涉朝政诸事,但依旧有一定的威信。

    刘封需要吴皇后助力,来让部分不安分的人变得安分。

    而想让吴皇后助力,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吴皇后明白:谁,才是真正能稳固刘禅地位的那个人。

    如何让五十多岁只想保住现有地位的的吴皇后心安,这事儿对刘封并不难。

    “你想让本宫教养孙权的女儿?”吴皇后顿感惊讶,不太明白刘封的用意。

    刘封认真而真诚:“儿臣为平江东,曾许诺孙权,以孙权第三女孙鲁育为儿臣长子的未来王妃。

    然而孙权家风粗鄙,昔日其妹嫁与父皇时,骄横跋扈,常引吏兵横行不法,又不念与父皇共枕之情,竟想带太子入江东为质;孙权长女孙鲁班,言行举止亦无大家之风,反而多有粗鄙之行。

    倘若将孙鲁育交由孙权教养,儿臣担心孙鲁育长成后也同样骄横跋扈,届时小家不和睦事小,影响了皇家威严事大。

    皇后贤良淑德,世所共知。父皇更是常对儿臣言‘皇后乃贤内助也,你当事之以亲母,万不可恃宠而骄,懈怠了礼数。’

    儿臣谨记父皇之言,又恐孙权教女无方,倘若孙权之女如霍显德行,必会令儿臣今后身陷嫌疑之境。

    古人云: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故儿臣而恳请皇后,能代为教养孙鲁育,以正皇室女眷贤良风气。”

    年龄大了,耳根子本就软。

    以刘封如今的军功和刘备的宠信,本可恃宠而骄恃功而骄。

    偏偏刘封没有骄矜之心,对吴皇后还事若亲母,连未来儿媳都要交给吴皇后来教养。

    又拿霍光之妻霍显来举例:家有贤妻,万事可兴;家有恶妻,身死族灭。

    简而言之一个字:夸!

    夸到吴皇后心坎上!

    让吴皇后不仅不会闲得无聊去听信谗言,还能让吴皇后卖力的去给刘封培养未来儿媳。

    同时也能让江东的孙氏武将和孙权旧部更加安心。

    孙权的女儿、未来的燕王儿媳,由方今太子的嫡母、刘备的正宫皇后亲自教养,又有谁还不放心?

    而盛传刘封刘禅兄弟不和的流言,同样会因吴皇后教养孙鲁育一事,而被质疑。

    若刘封刘禅兄弟不和,刘禅的嫡母会去教养刘封的未来儿媳?

    但凡脑子正常点的都不会信。

    除了一心想给刘封使绊子的官员,大部分的刘璋旧部也会因此而消停,否则得罪的就不仅仅是刘封了,还得再加上个吴皇后。

    在自身立场上,刘封一直有个清晰的认知:刘备是父,吴皇后是母,刘禅是弟,这是一家人。只要一家人不相疑,外人又如何能离间得了?若连家人都不尽信,外人又如何能尽信?

    只是片刻间。

    吴皇后就答应了刘封的请命,又问:“那孙鲁育,今年几岁了?”

    刘封应道:“与儿臣之子同年,今年也该满十岁了。”

    吴皇后微微颔首:“十岁,也的确到了学习礼仪的时候了。这事就交给本宫了,你抽个时间,派人直接将孙鲁育送到宫中即可。”

    刘封拜谢:“有皇后教养,儿臣无忧了!儿臣约了太子议事,就先告退了。”

    吴皇后面有怜爱:“你方从前线归来,又要着急议事,真是苦了你了。”

    刘封认真地道:“父皇志在扫除逆贼,中兴大汉,儿臣定当竭力,不可有片刻懈怠。”

    吴皇后佯斥道:“再忙也不能不休息!本宫这就安排庖厨准备膳食,等你二人议事结束,可一同前来。”

    随后。

    吴皇后又亲自将刘封送出后宫,仔细叮嘱。

    直到刘封离开后,吴皇后脸上的笑容才消失,叮嘱左右:“吩咐下去,若再有人乱嚼舌根,诽谤燕王与太子不和,鞭笞三十,逐出宫门。”

    左右皆惊。

    虽说吴皇后从不干涉朝政,但在后宫中的权威是很高的。

    再看了一眼刘封离去的放心,吴皇后内心亦不由惊叹:难怪陛下宠爱燕王,能打胜仗,又知进退,孝顺父母,维护弟妹,论才论德,皆是上佳;倘若燕王乃陛下亲子,阿斗绝无可能当上太子。燕王不能当太子,陛下偏心一点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总有人不想让燕王和太子和睦,实是可恨。

    而在刘封离开后宫后,刘禅的近侍霍弋就寻到了刘封。

    “燕王殿下,太子有请。”霍弋看向刘封的眼神,有敬佩有兴奋。

    霍弋今日也在大殿,目睹了全过程,忍不住又道:“李邈已经被太子殿下罢了官身,遣返回蜀地了。”

    “便宜他了。”刘封嘁了一声:“就怕此人今后还要作妖。”

    霍弋也觉得这个惩罚太轻了,忿忿道:“这种只会摇唇弄舌挑拨离间的儒生,只是罢官遣返的确不够解气,太子殿下是看在李邈族中兄弟面上,才轻惩的。”

    “不提此人了,晦气。”刘封岔开了这个话题,又问:“再过一年,你也就及冠了,有没有从军的想法?”

    霍弋面色一喜,随即一黯:“想法是有,可我也不知道该去何处任职。太子殿下想让我去江陵的南北军,可南北军的职责只是护卫,上不了战场。”

    刘封轻笑:“这世上不知多少人想要躲避战祸。你倒好,赶着往战场上跑,这战场上刀枪弩箭不长眼,即便是孤也不敢自诩每战都能安然无恙。”

    霍弋胸膛一挺:“我不怕!家父可是陛下亲临吊祭过的!我岂能坠了家父的勇烈名号!”

    身为霍峻的儿子,霍弋没有因为霍峻死于任上就对战场心存惧怕,反而因为霍峻过往的勇烈而对战场生出了更深的向往。

    虎父岂能有犬子!

    说到这里,霍弋又凑近嘿笑:“燕王殿下,听说你还要打寿春?你缺不缺帐前吏?我虽未及冠,但弓马娴熟,也读兵法,行军布阵都有涉猎,绝不会误了燕王殿下的军务。”

    帐前吏虽然不是正儿八经的军职,但却是战场新人最有机会立军功的军职。

    每天都在主将眼皮子底下转悠,总有机会得到或大或小的军务。

    看着霍弋眼中的期待,刘封也不忍给霍弋这个年轻的晚辈泼冷水,略思片刻,就答应了霍弋的请命:“只要太子同意,孤打寿春的时候,可以带上你。”

    霍弋大喜。

    说服太子很容易,霍弋怕的是刘封不肯答应。

    若刘封不肯答应,霍弋最好的去处就是江陵皇城的南北军了。

    一路畅聊。

    刘封跟着霍弋来到了刘禅所在的小阁。

    霍弋先是入内跟刘禅低声说了一阵,然后又带着兴奋的笑脸走出:“燕王殿下,太子同意了,走的时候请务必派人知会我一声。”

    看着霍弋这生怕自己反悔的模样,刘封不由笑道:“孤还会在江陵城待上一段时间,不着急。”

    小阁内。

    刘封和刘禅,对图而坐。

    刘封先将现如今的江东局势及淮南战事,向刘禅简单的陈述,又道:“如今,江东虽定,合肥虽克,然而寿春乃魏贼淮南命脉,城坚池深,兼有淮水天险,强攻只会徒耗钱粮。想破寿春,得另外再开辟一处战场,方有可趁之机。”

    随后。

    刘封在宛城北的鲁阳一点:“如今镇守鲁阳的,乃是魏贼的右将军徐晃。太子殿下,可督军亲往!”

    刘禅惊道:“兄长莫非是想故技重施?可打雍凉的时候就骗了曹丕一次,如何还能再骗第二次?”

    刘封轻笑:“兵法虚虚实实,能骗第一次,就能骗第二次。正好,如今流言满城,可将计就计。

    曹丕秉性多疑,绝不会相信皇室兄弟间会真的存在兄友弟恭的情谊,太子遣返李邈回蜀地一事,放在曹丕眼中更像是太子在隐忍。

    如此,太子督军亲往的理由,也就有了!”(本章完)